自創思維 The Start Up of You 讀書心得

10/14/2022 待續

自創思維是知名網站Linkedin創辦人 Reid Hoffman 的著作。他認為每個人的職涯都應該要像經營新創公司的企業家精神一樣的去經營,因為就像新創公司一樣,個人職涯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但是發展是無窮無盡的。你應該要擁抱新創公司永遠不停止追求的企業家精神,來規劃你的職涯。你的職涯應該是永遠的beta版,因為你一直會有進步的空間。就像谷歌知名的gmail服務一直到營運五年後,才移除掉beta版本的標記,而當時已經有上百萬的使用者!

10/16/22 待續

作者認為職涯應該要注重三件事情。第一是asset (你擁有的資產和能力)。第二是熱情 passion,你想做什麼。第三是市場現實 Market Reality,市場願意為什麼買單。你可以擁有超群的能力和強大的熱情,但是沒有人願意為此付錢,那也是白搭。作者還特別強調市面上很多人宣稱跟隨你的熱情走是錯誤的策略,萬一沒人買單,那只能孤芳自賞。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認爲你要想好十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回推規劃。作者認為這樣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世界時勢千變萬化,一成不變的遵循一套計畫無法成功。

10/18/22 待續

作者所謂的職場asset,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就像是你的資金。軟實力包括你的技術、領導力、創意等等。作者認為軟實力遠遠比硬實力重要,因為硬實力是有極限的,然而軟實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是沒有極限的,而且遠遠被低估的。你應該要投資你的軟實力。有些人的軟實力可以達到頂尖1%,像是網球界的Serena Williams,那你就可以靠這個單獨的技能賺錢。然而大部分的人並無法達到頂尖1%,這時候你就需要擁有綜合能力來提升你的核心競爭力。比方說你是個創投,同時又有很強的寫作能力,同時擁有這兩個能力的人就大大的減少了,你的核心競爭力就上升了。你就能分享創投經驗給大家。

目前讀到現在還滿喜歡的。作者不像是虛無飄渺的追求你的夢想的心靈雞湯型,而是提供可實際操作的建議,讓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10/25/22 待續

很多人疑惑到底該先賺錢還是先學習呢?作者認為最好的工作是兩者皆有,不然就是至少要有一個。兩個都沒有的話,那你就該換工作了。如果要在其中擇一,作者認為學習潛力應該是優先於賺錢。很多人選擇工作時只比較薪資,卻忽略了學習潛力,也就是著重在增加你的硬資產,而忽略了你的軟實力,但是事實上軟實力重要的多。當然每個人都要養家活口,有經濟需求,不過可以的話,先專注在學習的潛力和機會上。

那該注重深度還是廣度呢?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應該要注重深度,你至少要有一個領域有足夠的深度,然後建立在那之後,你可以再去拓展你的廣度和其他領域的深度,把不同領域結合起來。一來專精某項領域比較好找工作,二來如果你沒有專精領域,也很難建立人脈,因為你無法提供別人價值。當然像是執行長是注重廣度,不過是屬於少數。

11/28/22 待續

另外一個大家很好奇的點是倒底該花時間投資在新的技能,還是精進已有的技術呢?人的技術分初階、中階、專家、世界頂級。如果想從一無所知到初階,只需要花費一些精力,就可以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你的工作可以有所幫助。但是如果是從初階到中階,或是中階到專家級別,就必須付出較大的努力,而投資報酬率並不那麼高。人們並不會因為你是中階或是專家級別,給你非常高額的回報。就像是如果你是軟體工程師,會初階的會計,可能對你工作有所幫助。但是成為中階的會計對軟體工程師的幫助並不大,反而要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但是如果你擁有世界頂級的技術,那你可以得到非常優渥的收入。所以投資在初階和世界頂級的技術的投資報酬率是最高的。

那該不該投資在未來會有價值的技術呢?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是早期進podcast市場的人都享有流量紅利,所以投資在未來會有價值的技術是非常值得的。

12/7/22 待續

人們經常詢問最新的改變是什麼?他們應該問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像是亞馬遜就是抓準了不管過多久,顧客永遠希望貨物送達的更快,價格更便宜,這是永遠不會變的。所以他抓住了這個機會,提供了顧客需要的服務。

另外一個人們的盲點是選擇公司,但是其實他們應該選擇行業。什麼行業是最有發展性,最熱門的,進去就對了。像是Linkedin創辦人就是看準軟體業,加入蘋果,進而更加了解這個行業,建立了人脈,然後創建了Linkedin。與此同時,他在眾多社交軟體中找到了自己的niche(專精的市場),不跟臉書或是snap搶,而是專攻職場社交軟體這塊,成為職場社交軟體的龍頭。

12/10/22 待續

第一大章節是在講如何增加你的competitive advantage 競爭優勢。第二大章節是在說你要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學習改變和適應。

你必須要有計畫A,計畫B 和計畫Z。計畫A就是你預計的康莊大道,走不通的話,就執行計畫B。要是再不行的話,那至少有個保底方案計畫Z。像作者創辦linkedin時的計畫Z就是搬回爸媽家住,至少不會流離失所。

除此之外,你必須要不停的順應潮流和市場現實pivot。像是slack一開始是個合作式的遊戲公司,後來沒什麼人玩,快要倒閉了。他們就想說什麼東西還可以拆開來賣,就想到了遊戲之前,他們開發來互相討論合作的通訊軟體,結果一砲而紅。我們公司也是使用 slack。

第三大章節講的是如何建立人脈和粉絲。職場中有三種人際關係,第一個是 allies ,你的職場同盟夥伴,會支持你的。第二種是點頭之交 friendlies ,第三種是社群網站的粉絲。

職場同盟夥伴會給你職場建議,在職場上支持你。這些點頭之交重要之處在於他們認識的人可以拓展出去無限大。一般來說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要有所連結,是要透過六層人際關係。作者認為三層人際關係裡面是對你有利的,剩下的太疏遠了。你的點頭之交可以介紹他的人脈給你,然後那個人在介紹他的人脈給你,這樣不停的擴大你的人脈。在請別人介紹的時候,最好先做功課,提出具體的為什麼想認識他,以及你能更提供什麼給被介紹的人。像是你要是想見比爾蓋茲,他衣食無缺,但是你要是能提供大學生最新流行報告,這樣的資訊就會是他有興趣的。

至於粉絲是現在社群媒體下的產物。儘管你是個小人物,也能夠藉由社群軟體累積粉絲,增加你的職場資本。大家都是從零開始累積粉絲。你要真誠有趣,持續的產出,並且不要在網路上誇大你線下的成就。你線上和線下應該互相相得益彰。這讓我想到我當初設立這個粉專的時候,也是從零開始,然後強迫神隊友按讚追蹤,於是就有了第一個(被強迫)的粉絲。🤣

12/18/22 完結

第四章節是在講如何有策略的培養好運氣Serendipity。好運氣也是需要培養的,你需要保持好奇,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去尋找機會,或是去機會可以能會尋找到你的地方。擴大你的人脈,不管是參加組織或是校友會等等,盡可能地多接觸不同的人。除此之外,你還需要be resourceful,就是在缺乏資源的時候,運用手上所有的一切替自己創造資源。Airbnb創立初期曾經一度資金十分缺乏,創辦人已經用掉四張信用卡借貸到能借到的所有錢,還花光了手上所有存款,眼看公司現金快要支撐不下去了。此時歐巴馬剛剛當選總統,於是他們賣了歐巴馬麥片。他們在公司摺紙盒,包裝麥片,然後在網路上一盒賣四十美金。所有麥片賣光為他們籌得了兩萬美金,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找到獲利的方法,成為現在的國際大型科技公司。就是這樣的堅持、resourceful幫助他們從瀕臨破產,度過難關成為一個充滿影響力的知名公司。

第五個章節作者強調必須要做有意識的風險控管,不然風險就會找上你。這並不是一昧地叫你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事物,而是你必須很聰明地去評估和控管風險,你要掌握別人沒有的知識,或是比別人看得更洞徹,才能在大家看起來很危險的情況中,做出有策略有智慧的風險控管決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中一個考量因素是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你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的話,不妨放手一博。如果不行的話,就不要冒這個不該冒的險。特別是當沒有回頭路的時候,你應該謹慎地思考。除此之外你的年紀和人生階段也應該納入考量,要是上有老下有小,就不適宜做出過於冒險的決定,但是要是很年輕,還有很多時間可以重新站起來,可以考慮試試看。

最後一個章節作者強調你認識的人脈就是你所知道的事情的界線。你應該善用人脈得到情報,帶領自己度過職場上的挑戰。專家有分幾種,像是業界專家他們很了解業界動脈,但是未必非常兩姐你。此外還有通識專家,就是未必對業界非常了解,但是對於大局勢和通局有所了解的人。再來是對於你個人本身非常了解的人,像是你的家人或是朋友,他們能夠根據你的個人狀況和個性,提供給你建議。所以你可以詢問這三類人,得到更全方面的意見。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原因是因為他比較腳踏實地,有很多具體可執行的方法,和一般人也可以操作的策略,而不是天馬行空,只有天才才做得到的方法。特別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去做有效的風險控管和策略決定,畢竟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適合別人的也未必適合你。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到你,也歡迎追蹤我的臉書專頁「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讀這本精彩大作,感覺像看了近代國際經濟史!這本書在講聯準會應該是要規範銀行的機構,由於他們的失職造成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聯準會選擇QE大放水, 提供銀行大量便宜的資金,讓他們逃過了應受的懲罰。聯準會的計劃是希望銀行有便宜的資金可以借貸給民間,但是卻完全沒有強制性。銀行拿了便宜的資金之後寧可借給大公司,比較可能收回錢。大公司再拿錢買回自己的股票造成股市飛漲。而這筆錢應該要進入實體經濟,卻到了股市裡。在美國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下,各國央行也只好跟進放水,在對抗國內通膨和放水中進退兩難。其實各國央行都和美國非常有淵源,而央行的菁英其實就是這麼一小撮的圈內人。

雖然不是裡面所有的論點我都認同,讀起來還是蠻有趣的,推薦給大家。

The New Great Depression讀書心得

1/19/2021 (待續)

我在2020前讀完兩本James Richards 的 Currency War 和 Aftermath,為的就是可以在2021年讀他一月熱騰騰出版的這本:The New Great Depression,果然非常精彩。裡面指出根據研究,強制封城並不會使死亡率下降,甚至可能會死更多人,只是把戰線拉長,讓醫療系討不會一次受到太大的衝擊而崩潰。根據歷史經驗像是西班牙大流感,自發性的防疫才是最有效的,或是將醫護人員從寬裕的地方運到缺乏的地方。強制封城就像是給經濟的一個心臟病一樣,對經濟來說是重大創傷。很多中小企業倒閉後,就不會在開業,因為他們已經宣布破產。而遠距在家工作的流行也會導致未來疫情結束後,辦公室周遭的餐廳小商家生意下降。中午或下班順便去買東西的機率也下降了。美國經濟將進入L型蕭條,像日本一樣。有研究指出,疫情造成的美國經濟蕭條可能達三四十年。所謂的蕭條並不是經濟不成長,而是經濟成長極為緩慢,不到經濟體應有的速度。美國絕大部分的GDP來自消費,但是民眾在2020年儲蓄率大增,消費大降。而如果就業市場依然蕭條,消費會持續低迷,而造成工作機會更少的惡性循環。

1/22/2021 (待續)

作者提到現在的美國屢破紀錄的股市新高已經跟經濟根本面脫節。經濟明顯消費下降,甚至可以說是休克,但是為什麼股市屢創新高呢?因為指數現在被幾個大的科技公司像是臉書亞馬遜等給主導,但是在疫情下,這些公司往往毫髮無傷,或是受傷甚微,甚至因為小商家的倒閉而獲利。除此之外現在的股市交易大多為機器操控。機器只要掃到經濟補助等關鍵字就立刻購買股票,不管這樣的財政措施是否真的有效。導致於雖然經濟補助並沒有真的刺激到經濟,但是機器盲目地根據關鍵字購買股票而炒高了股票。作者預期股市終究會回歸經濟的基本面,不可能一直持續脫節。

在目前美國國債台高築的情況下,聯準會的目標是增加通膨。通膨增加,錢就越來越不值錢,債務就相對地變便宜了。這樣就不用擔心美國國債債務違約。聯準會最憂心的是通縮(deflation)。通縮的話,錢的相對價值越來越高,債務就相對的越來越貴,對美國國債來說是雪上加霜。除此之外債務對GDP的比例 (debt to GDP ratio) 也會增加,造成債務違約風險增加。目前國會和聯準會並沒有準確的方法來製造通膨,作者預期我們將會因為消費者消費下降,迎來通縮,像日本一樣的失落三十年。

2/2/2021 (待續)

在書中的結尾作者提到在這樣的亂世中,賺錢的方法就是利用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認知失調就是當認知(Perception) 跟現實(Reality) 有所衝突。就像你站在鐵軌上,火車向你駛來,你認為火車不會撞到你,但是事實上火車會撞到你。這時候只有兩種結果,一個是你改變想法,接受火車會撞到你的現實。或是你被火車撞了,然後理解火車確實會撞到你。當有這些認知差距(Perception Gap),就是你賺錢的機會。而現在屢破紀錄的股市就是和現實脫節。現在我們正經歷著史上最嚴重的疫情,最嚴重的經濟蕭條,六零年代以來最大的暴亂,但是股市卻完全沒有表現出來。就算股市是對未來經濟復甦的預期,要回到2019年的經濟程度至少也要等到2023年。

效率市場假說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是錯的。這個假說是一群教授在芝加哥大學想像出來的,然後傳給大眾。市場從來不是有效率的。而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個人無法打敗市場(beat the market),所以建議大家都去買指數基金。這對華爾街收手續費來說很有利,但是對於每十年要損失三成的投資者來說很不划算。你可以用好的預測,好的入場時機和合法的訊息來打敗市場。

2007年金融危機開始後半年,因為市場一些有利消息,股價創下新高。一直到雷曼兄弟倒閉,市場才真正接受金融危機的現實並且股市大崩盤。市場並沒有看到2008或是2020年的崩盤,了解並預測未來走向是你該做的。那要怎麼打敗市場呢?

第一步作出準確的預測,第二部準確預測政策反應,然後預先根據這兩個預測交易。因為市場的變化,你應該每半年重新評估並作調整。多元性投資應該要跨資產類別,而不是集中在同一種資產類別像是股票。那具體要怎麼做呢?下集待續。

2/26/2021 (待續)

作者認為股市最終會回歸現實基本面下跌,但是有一些類別還是會表現比較好,像是國防業。因為一些國際熱點像是台灣海峽,南海,北韓伊朗等,某些國家會滋事以轉移國內對疫情的焦點,順便測試美國,因此國防預算會增加。此外像是國家資源類別像是石油,水,礦物,農作物等會因為供應鏈大亂,但是剛性需求依然強勁導致價格上漲。最不受疫情影響的科技業類別已經上漲許多,所以不清楚還有多少上漲空間,但是本身巨大交易量就有可能帶動上漲。

隨著經濟緩速成長,上升的破產率,債務危機,持續高漲的失業率和通縮,股票會下跌。數據模型估計在2021年底前道瓊會跌至一萬六,S&P跌至1750,除了國防,國家資源類別,科技股和黃金。那為什麼是黃金呢?

當尼克森總統讓美元跟黃金脫鉤時,那時的計畫只是短暫脫鉤,讓美元貶值,然後再回歸金本位。但是因為水門案,回歸金本位這件事就沒有發生。金價取決於三大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基於國際地域政治發展,金融戰爭,全球疫情造成市場崩跌等造成的恐懼。第二個因素是real interest rate,包括nominal interest rate和通膨。黃金本身沒有利息,要跟現金競爭投資人的青睞。當real rate比較高的時候,現金就比黃金吸引人。第三因素是基本供需。在武漢肺炎疫情剛開始時,恐懼因子飆高了金價。後來的股市高漲緩和了恐懼因子,但是這並不會持久。緩慢的經濟復甦,第二波疫情到來和股市回跌和中國在東亞的衝突會再度推高金價。第二個因素因為美聯儲瘋狂印鈔,並將利率壓近零,所以對金價來說也是順風。至於第三個供需因素,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土耳其正在買上千噸的黃金,而國際礦場的開採率因為2013年金價崩盤,而從2015開始持平。要重新開啟關閉的礦場,至少要五到七年等資金和執照到位。在供給持平,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價格會繼續上升。

有三個因素會繼續推動金價上升。第一個是因為瘋狂印鈔而對美金失去信心。如果美聯儲需要回歸金本位來重拾市場對美元的信心,黃金至少需要到一萬美金一oz或更高。如果不到這個價位,中央銀行將被迫縮表減少市面上的現金來達到這個價位。第二個因素是金市的持續牛市,根據之前的牛市紀錄的漲幅和牛市長度,這將會在2025前將金價推升到一萬四美金。第三個原因是第二波的恐慌買壓,有可能是第二波的疫情,或是意料之外的國際政經地域動盪。只要其中一個發生都會推動金價漲破兩千。

金礦股票也會隨著金價上漲而上升,但通常會在六個月之後反應,所以金礦股票會在2021年末上漲。這是因為礦場有固定支出,直到營收可以打平之初開始獲利後,金礦股票才會開始飆升。但這並不代表金礦股票一定會上漲,還是要根據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水平。作者預估金價會在2021年初突破2500美金,並可能在2025年達到一萬四美金,這樣的話四年的投資報酬率是七百趴。

儘管作者對金價非常樂觀,但是最近金價頻頻下跌,似乎並沒有像作者預期的一樣在2021年初突破2500,反而跌到一千七左右。

3/22/2021(完結)

至於房地產,商用房地產會因為疫情,零售商家倒閉,2020的暴動造成的店家破壞而持續下滑。除此之外,在家工作模式的成功會重新改寫辦公模式,公司可以省下昂貴的辦公室租金。共享辦公室wework因為小公司經營困難和在家工作模式的成功而導致需求下降。wework是紐約最大的商用地產租戶。最終商用地產會觸底反彈,但是需要一段時間。觸底最早的時間會在2021下半年。

住家房地產則是另外一個景象。從都市逃離到外的風潮只是個開始。除了較低的生活費用,逃離減少警力造成的都市暴動和提升的犯罪率,低利率和都市高昂的稅賦都是推手。在都市外圍的新建案,有好學區和低稅率是個不錯的投資。特別是專門做投資單位的資深建商是不錯的選擇。像Arizona, Texas, Floria這樣的旅遊勝地,房地產會很熱門。投資人也不該錯過Pacific Northwest,洛磯山脈,特別是零個人收入所得稅的州像是Washington, Wyoming, Tennessee 還有 New Hempshire.

再來談到現金,現金未來兩三年會是表現最好的資產。現今也許利息很低或甚至是零,但是在通縮的情況下,實質利率很高。如果通縮2%,那現今的實質利率就是2%。雖然現今的數量不變,但是購買能力增加了2%。除此之外現金也不像其他資產如股票或是房地產,在轉換時需要付手續費。並且現今可以減少你資產配置的波動。

美國國債從兩年到三十年到期都有。較長的期限因為風險波動較大提供較高的利率。如果利率降低,國債價格上升,如果利率提高,國債價格下降。五到十年國債是個不錯的選項,有足夠的流動性,略高的利率和大幅的國債價格上升的潛力。國債的缺點是利率已經這麼低,所以未來利率只能上揚。但是雖然利率很低,但是實質利率並不低。實質利率是nominal 利率減掉通膨。現在的實質利率是0.75%。只要還有通縮危機,實質利率過高而無法刺激經濟,國債的牛市將會繼續。

作者建議投資資產組合為下:三成的現金,一成的黃金,兩成的住家房地產,兩成的國債,一成的股票和一成的其他投資組合。現金的配置是保有將來投資的機動性,可以根據經濟復甦情況調整。黃金和房地產可以保值,所以如果通膨比預期早來臨的話,是不錯的配置。黃金和國債可以買了並且持續持有。因為Fed保證不會生息,所以買國債的話可以確保賺錢或是保值,賠錢的風險低。股票應該著重於自然資源,礦產,商品,能源,水,農業和國防。這些都是熊市時表現好的類別,並且會在牛市時表現得比其他類別好。房地產和黃金是通膨hedges,國債和現金是通縮的hedges。這個組合的多元性可以確保在各個情況下都表現良好。

作者認為雖然歷史上曾有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疫情,但是從未像現在一樣是同時發生。現在是疫情,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的疊加。而這樣的疊加會有爆炸性的倍數成長效果。美國最大的經濟問題就是債務,過於龐大的債務導致美國人寧願存錢,肯花錢,降低錢的流動性,並讓阻礙印鈔。低利率並沒有幫助,因為人們需要更努力存錢來達到目標。而因為債務高昂,必須依靠加稅或是通膨。因為這些不樂觀的前景,人們更需要存錢了。高稅率可以支付國債,但是會降低經濟活動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通膨可以超過利率,那債務負擔便會減輕。如果通膨4%,利率2%,那就等於是實質債務在三十五年內減半。Fed知道如何控制利率,但不知如何製造通膨。

這本書詳盡的解釋作者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並且讀者可以如何應對,和他背後的歷史及原理。所有的投資都有風險,在這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當下的力量:找回每時每刻的自己讀書心得

12/29/2020 (待續)

最近開始讀這本 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中文翻譯是當下的力量:找回每時每刻的自己。這本書已經在全世界賣了超過兩百萬本,同時被翻譯了超過三十種語言。目前讀了一個章節。我年初的時候拿了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的課程證書,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韌性(Resilience):跟著賓州大學學習跳脫思考陷阱從而提升韌性。這本書提到的很多的觀點跟正向心理學是非常接近的。

作者提到人們經常把自我的存在(being)定義為思緒(thinking),認為我思故我在,思緒代表了一個人的存在。但是其實這兩件事是可以分開來看的。你的存在跟思緒無關。就算你沒有在思考,你依然存在。很多人會有compulsive thinking,就是無法停下思考。如果你停下萬馬奔騰的思緒,純粹的感受此時此刻的自己,你可以感受到來自內心的快樂,而不是外界帶給你的快樂。就像是甜食可以帶給你pleasure(樂趣),但這並不持久。甜食終究會吃完,伴隨而來的就是吃去樂趣的痛苦。只有真真正正感受自己的存在,從內心感受喜悅(joy),這才是持久的。

作者並不是叫我們永遠停止思考,而是我們應該昇華於思考。思考是一個工具,當我們需要他的時候使用它。當我們不需要他的時候,我們應該可以放下他,而不是被思緒給操弄。人們常常有個誤區就是認為思緒代表自己。事實上我們應該抽離思緒,從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思緒。

1/1/2021(待續)

作者認為人們會有慾望,渴求一些東西,是因為內心有個空洞需要被彌補。但是這種認為只要得到什麼,就能夠填滿這個空洞的想法只是個幻象(illusion)。因為得到之後,並不會填滿你內心的空洞。空洞依然存在,只有當你能夠發自內心的快樂,才能夠真正地擺脫羈絆,得到快樂。這樣說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以前我會想說啊~要是我的薪水到多少錢,我就每天快樂似神仙,笑到翻過來。但是當我真正的達到這個目標後,的確是有快樂一陣子。但是快樂也隨時間消逝。我接著又想要是我的薪水漲到多少錢,那我就真的每天爽等退休。但其實當我達到那個目標後,又陷入了下個目標的循環,內心的空洞從未被填滿。他一直都在。

但是人生在世,怎麼可能沒有煩惱或苦痛呢?作者要我們完全的抽離自己的情緒,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這說得容易做的難啊!或是像古人一樣無欲則剛,是否這本身也是個不切實際的妄想?而強迫自己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否本身造成了更大的痛苦?我曾經問神隊友說:人是否永遠不知足?會不會追求與痛苦才是人生的常態?神隊友回答我說:你不要擔心!你有這麼好的老公,我會一直陪在妳身邊。

#感覺我要變哲學家了

1/16/2021 (待續)

延續之前的話題,作者又提到其實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壞事,我們稱之為Problems(問題)是不對的。這樣的稱呼意味著覺得這件事不好。但是客觀地來說就是一件事發生了。如果你不要認為他是個問題,用更中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才能保持心情的平靜。比方說你期待你被升遷,如果沒有升遷,你就會很失落。但是如果你不要有過度的期待,心情就不會這麼差。遇到不好的事,人難免心情會差。但是越早進入到中立旁觀的態度,能夠讓你越早得到心靈的平靜。有些人認為他沒有這個選擇,但其實你是有的。比方說你煩惱下午的會議,但是如果你專注在當下,此時此刻此地,不要去想幾個小時候的事,或是幾分鐘後的事,此時此刻的當下你有什麼困難或困境嗎?通常是沒有的。煩惱或者焦慮未來是沒有用的,因為人生就是會一直遇到很多事情。如果你無法享受當下,你永遠不會快樂。我也嘗試著用書本裡說的方法。當我心情不好時,通常當下的我並沒有什麼迫在眉睫的危險或威脅,還不如好好的珍惜躺在腳邊溫暖的mochi和神隊友堅實的臂膀。你也許覺得你沒有選擇,但也許你有。如果你不相信你有選擇,你便真的毫無選擇。#讀這本書其實很燒腦

3/26/2021 (完結)

作者提到當下就是最好的時刻,因為一個人會一直有事情發生,如果你想說升官後就好了,你就會很快樂。等升完之後,你可能會想換房子完就好了。永遠會有下一件事。而你永遠在等待。而你真正所處在的現在就跟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這讓我非常感嘅。想想我最快樂的時候是大學的時候,那時一無所有。你其實不需要擁有什麼,就能擁有快樂。而現在擁有的很多,卻不如以前快樂。我一直在等待未來,卻忘了享受當下。

這本書對我深受啟發,有些章節讀了好幾遍,顛覆了我的思考邏輯。其實當下就是最好的時刻。這本書我十分推薦給大家。行筆至此,就以禪宗惠能大師的菩提偈作為本文的結尾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追蹤我的 IG

追蹤我的 Telegram

2020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精選書單

工作最重要的投資

工作最重要的投資(新編版):打破表現出色等於職涯成功的迷思,經營4件事, 你可以控制的事比你想像中更多

《天下》雜誌邀請我推薦紐約時報暢銷作者喬恩‧阿考夫(Jon Acuff)的書《工作最重要的投資》,我立刻欣然答應。喬恩不僅僅是六本暢銷書作家,他同時是超人氣部落格格主,擁有超過四百萬粉絲、推特上超過三十五萬追隨者。20年來,他幫助無數全球知名企業像是Bose和The Home Depot等等做品牌行銷。除此之外,他也是全球知名媒體的常客像是《富比世》雜誌(Forbes)、CNN和Fox News。

完整推薦序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d04jXz
誠品:https://reurl.cc/z8njM0
金石堂:https://reurl.cc/b5Kj2y

Fake, Fake Money, Fake Teachers, Fake Assets: How Lies Are Making the Poor and Middle Class Poorer

中文版博客來連結

這本書是富爸爸和窮爸爸作者 Robert T Kiyosaki 2019最新力作。我剛剛開始讀,覺得非常有趣。他說在一九七零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藉口貿易逆差,讓美元和黃金脫鉤之後,美元就變成了 fake money (假的錢),因為美國政府可以無限制印錢。我們無法控制美元價格的波動。黃金白銀則不同,一直到我們人類都滅絕了,最後一隻蟑螂都死了,黃金白銀還會在這地球上,這才是真的錢。他建議大家都要持有黃金。他同時說這個世界的經濟體系都是由一群菁英給操控著,製造了很多fake asset (假的資產)。這些假的資產就是金融衍生產品,並沒有實際經濟效益,就是把資產移來移去,然後風險留給終端消費者,菁英得到利益。滿有意思的。我應該會讀完整本,感覺會顛覆很多世界觀。

8/4/2020

讀完整本了。重點大致上就是因為美元和黃金脫鉤,美聯儲瘋狂印鈔,所以美金會貶值,是假的錢(fake money)。所以他認為美金所衍伸出來的金融產品像是股票都會貶值,是fake asset(假的資產),只有房地產,黃金和白銀才不會貶值。同時他也認為美國教育系統沒有教財經觀念,因為很多大學都是知名企業家創辦的,他們只想培育出優秀的員工,而非優秀的企業家。導致於很多學生畢業欠了一屁股學貸,對金錢觀念依然一竅不通,他稱之這為fake teacher(假的老師)。

富爸爸作者在菁英的大騙局最後面用了整整一個章節說他自己不管怎樣有錢,還是像一隻小狗一樣狂吠,試圖證明自己是大狗。永遠覺得不夠,永遠想要更多。所以他開始每天打坐。這讓我深有同感。在矽谷強烈競爭的氛圍下,永遠覺得不夠,永遠想要更多,何時是個頭?而這樣的心靈枷鎖,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解開。

The Social Atom: 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

這本書中文叫隱藏的規律。我看新聞裡五月天阿信推薦的。我莫名其妙也快讀完了。他的意思就是經濟學家總是假設人是理性的,來從事經濟行為。但是這個假設是錯的。人通常是非理性的。經濟學家這樣說是因為比較好計算,不然太難計算。他說人很多時候就像原子一樣,是跟著群體隨波逐流的,被團體影響非常深遠。像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如果大家都說是A,就會讓人很猶豫到底要不要說出他是B這件事等等。滿有趣的。不知道有什麼用處,但是讀好玩的。

08/19/20

讀完social atom了。感覺很像在看都市傳說的奇聞軼事,因為還滿違反直覺的。但是他舉的實驗證明又很有道理。像是把人隨機分成兩群。即使是無意義分組,也會讓他們產生對群體的認同,以及對“外人”的敵意。最後實驗還提前結束,因為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有些國家領導人會利用戰爭來催化民族意識,達到自己想要的操縱人民的效果。滿有意思的。不明覺厲,默默讀完。

The Thank You Economy

這本書是2010年著名的商人兼創投家 Gary Vaynerchuk所寫的。當時社群軟體剛起飛,他大力提倡說社群軟體將會改變世界。我們將會藉由社群軟體建立跟客戶的關係,而沒有搭上這班車的企業將會殞落。事實和他證明的一樣。目前讀了三分之一,滿有意思的。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賓州大學著名教授 Angela Duckworth畢生心血著作,被列為《富比士》2016必讀商業書,並且出版即空降紐時報暢銷榜!還有Amazon心理學類、教養教育類TOP1。她經由科學證明堅持努力比天賦更重要!在西點軍校,恆毅力比天賦更能預測哪些學生能堅持到畢業,哪些會中途放棄。這本我也是讀剛開始而已。

貨幣戰爭 Currency War

這本書的作者是James Rickards.這本書的一開頭就在講說他受美國國防部邀請去做貨幣戰爭的沙盤推演。沙盤推演把參加者分成好幾組,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等等。他一開始就聯合俄羅斯組推動俄羅斯要放棄美元,推動金本位。大家都非常不以為然,結果隔天普丁就宣布俄羅斯要推動金本位。簡直是先知啊!

後面開始講世界貨幣大戰,各國如何利用貨幣貶值增加出口優勢,後來美國如何利用量化寬鬆,大量印鈔,大打貨幣戰。很多事情都是現在政府正在做的,像是維持低利率,大量印鈔等。我覺得還滿精彩的。不明覺厲。我應該還會回來再讀一遍。我已買了他最新的書aftermath。他還有新書明年會推出,我也會準時收看。🥰
—————-
補充後面結局。作者後面推論由於大量印鈔,導致美金大貶,大家對美金失去信心,美金崩盤。這時候有幾種可能:第一種是各國的外匯存底換成其他外幣,但這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就是一種紙鈔換成另外一種紙鈔,還是有大量印鈔的問題。第二種可能是換成IMF的SDR鈔票。目前這種鈔票只有國家間使用,個人和企業無法使用。但是這也是另外一種紙鈔,依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第三種可能是美國推出金本位的新美元。由於美國擁有全世界大部分的黃金,超過百分之五十,還是有很強的價格主導地位。也因為這是唯一根金子掛鉤的貨幣,所以大家都會買。新美元又回到領導地位。第四種可能是徹底崩盤瓦解,社會動盪,必須調派軍隊出來維持社會秩序。

Aftermath

終於在2020年底讀完這本,這樣剛好可以接上作者2021年初即將推出的新書。這是繼貨幣戰爭後我讀的第二本 James Rickards的書。貨幣戰爭講他被國防部邀請去做貨幣戰爭沙盤推演,這本書講他被CIA美國中情局邀請去做顧問團,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自願的,所以只有旅遊津貼和食物津貼,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他也提到美國的稅收大多來自中產階級,但是大部分的財富都在富裕階級。而富裕階級的人有各種手段可以省稅,像是創建基金會等,而低收入階級幾乎不交稅。所以重擔都落在了中產階級身上,但是2008的金融危機又導致很多中產階級股票大虧,不敢入市,又錯過了黃金的股市上升十年。導致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除此之外美國印太多鈔票,總有一天會因為某種事件像是大瘟疫,債務危機等而大家對美元信心崩潰。最糟的情況下信心崩潰後,大家就會回歸實體的資產而非紙鈔,像是黃金。到更糟的情況的話,就會像世界末日一樣,大家各自為政,有土地有社群力量的人才能活下去。當然這是最糟的情況。
此書出版後,目前大瘟疫covid已經發生了,但是並沒有走到最糟的狀況,甚至股票還創新高。這也代表美國還在繼續印鈔票,泡泡繼續膨脹。不知道一月的新書會寫什麼,非常期待。推薦給大家。

Factfulness -比爾蓋茲大力推薦的書

梅琳達蓋茲 The Moment of Lift 讀後感

《工作最重要的投資》推薦序

職場成功與否取決於你怎麼投資自己,你有職涯存摺嗎?

《天下》雜誌邀請我推薦紐約時報暢銷作者喬恩‧阿考夫(Jon Acuff)的書《工作最重要的投資》,我立刻欣然答應。喬恩不僅僅是六本暢銷書作家,他同時是超人氣部落格格主,擁有超過四百萬粉絲、推特上超過三十五萬追隨者。20年來,他幫助無數全球知名企業像是Bose和The Home Depot等等做品牌行銷。除此之外,他也是全球知名媒體的常客像是《富比世》雜誌(Forbes)、CNN和Fox News。

這本書《工作最重要的投資》在亞馬遜網路書店有高達4.7顆星的評價。喬恩花了16年心血總結出來的職涯發展終極心法。你剛畢業正在找工作嗎?你在職涯上遇到升遷瓶頸嗎?你想轉換跑道嗎?你想要創業嗎?這本書在職場上的各個階段都很適用,喬恩帶領你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建立「職涯存摺」。

書裡的一句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工作可能被剝奪,技能與機會卻會跟你走。」身在全球精英齊聚競爭激烈的矽谷,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大家可以參閱我之前的《天下》雜誌「換日線」頻道的文章「矽谷的『適者生存』叢林法則:還在天真相信金飯碗?裁員才是家常便飯」。不只是矽谷,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是跟全球的人才競爭,更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職涯存摺,才能夠在這個變化飛速的時代,與時俱進,立於不敗之地。

那什麼是職涯存摺?它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呢?

職涯存摺=人際關係╳技能╳態度+努力

喬恩的職涯存摺幫你設計了一項專屬於你的投資,讓你在職場上的各個階段,都能夠讓每個契機發揮最大效用,一加一大於二。換句話說,職場上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你怎麼投資你自己。你的每一步都應該像是存錢進入你的職涯存摺,日積月累的積累,最後存摺上的數字就會非常可觀!

而且令人非常驚喜的是,這本書除了大方向的指引之外,還有非常詳細具體的步驟,讓你可以一步一步跟著作者一起審視並建立自己的職涯存摺,把本來模糊不清的職涯發展願景更具體化。

喬恩的文筆幽默風趣,又很犀利到位。讀起來可以說是輕鬆有趣,又發人深省。他也分享了很多他個人的血淚職涯經驗。很多時候,我不禁驚呼:天啊!他說的不就是我正在經歷的嗎?我想他豐富的職場實戰經驗正是讓這本書更加可貴的地方。他已經走過我們正在走的路,或即將走的路,然後把這些經驗教訓再傳承給我們,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能夠更順遂的到達我們想去的目的地。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d04jXz
誠品:https://reurl.cc/z8njM0
金石堂:https://reurl.cc/b5Kj2y

Factfulness -比爾蓋茲大力推薦的書

這本是我最近正在讀的書。是比爾蓋茲大力推薦的書。他講的是人們很容易被思考慣性給誤導,很多觀念都停留在四五十年前媒體強力放送的刻板印象。他用了很多數據和一些方法教大家怎麼突破這樣的思考慣性,才能夠更貼近真實的世界,而不是自己想像中的世界。而其實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要好。

比方說有人會直覺地認為如果地球人口一直成長,地球將無法負荷,所以我們要消滅一些人口。但是這是所謂的直線偏見。其實很多貧窮地區的人多生小孩是因為他們需要勞動人口。如果提升了他們的經濟狀況,他們並不會選擇生這麼多小孩,統計上來說平均是生兩個小孩。

滿有意思的。這本書很適合居家防疫的時候讀。這本我不會寫讀書心得,因為我懶。就醬。

The Moment of Lift 讀後感

1/25/2020 待續

這書是由Melinda Gates,比爾蓋斯老婆所寫的。她是杜克大學軟體工程系畢業的,在微軟草創初期積極參與,一直到生小孩後才淡出。他提到在當時一九八幾年,他根本沒想到持續工作這件事,因為整個社會的性別期待和刻板印象就是女性照顧家庭。他到後來才意識到其實當時的他是有另外的選擇的。

等小孩大些,她開始參與更多的她和比爾共同創辦的慈善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他到很多偏遠的非洲或是印度鄉區去深層的了解女性的困難,像是有些女生要徒步走十幾個小時去醫護站,到的時候才發現避孕的醫療資源已經沒了,等於白來。這造成的結果是女性無法選擇生育時間。有時候養不起,但是還是一直生。不但沒有辦法給現有的小孩好的環境,也沒有辦法發展女性其他的技能,讓她們工作賺錢,提供家裡更好的條件。
所以他大力推動避孕醫療資源的普及。除此之外就算有資源,有些女性因為宗教或是家人因素無法使用這些資源。所以她也大力推動使用避孕醫療資源的文化。

之後他又大力推動女性教育議題。很多印度女生在較低的種姓制度階級裡無法接受教育。這造成的結果就是階級無法流動,他們被一直困在貧困只能撿垃圾維生的生活裡。很多教育資源只給男性,這對女性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有很多家庭,女孩必須做所有的家事,根本沒時間讀書。或是必須幫忙工作維持家計,而分身乏術。後來她和其他人一起推動一個計畫,就是如果你讓家裡的女兒去讀書的話,就每個月給他們一些錢,這樣的話就提升了女性的就學率。家長有更多的動力去送女兒上學。等到這些女生畢業之後,找到比較好的工作,又可以回頭來改善家裡環境,創建一個良性的循環。

這本書讀起來輕鬆愉快又勵志。我也非常敬佩尊重Melinda Gates 她對女權平等不遺餘力的貢獻。有影響力的人願意用他們手上的資源幫助世界上相對資源沒有那麼多的人,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就是人性美好的地方。

2/15/2020 待續

接下來Melinda 也提到女性做了很多無給薪的工作,包括各式各樣的家事和幫忙家裡工作。相對的男性卻不需要花時間在這方面。這擠壓了女性讀書和進步的空間。在兒子可以專心寫功課的時候,女兒卻要打掃煮飯洗碗等等,而這些時間,女生原本都可以拿來進修。這樣導致了女性被困在永無止盡的無幾薪的勞務循環裡,在家庭裡的地位持續低落,無法翻身。另外她又舉了一個例子,因為塞車,她每天接送小孩非常疲憊,於是她就叫Bill一個禮拜幫忙接送幾天。之後學校裡老公接送小孩也變多了。其他媽媽跟她們的老公說:Bill Gates都可以接送小孩,你當然也可以。這樣起到良好的示範作樣,讓男性分擔女性的一些無給薪工作。

Melinda也談到他自己在婚姻裡的一些掙扎。當初她在微軟工作認識Bill的時候,是掌管多個部門的資深主管。後來結婚生小孩後,便退出職場,專心在小孩和慈善基金會裡。Bill公務繁忙,所以慈善基金會基本上都是她在打理。但是因為Bill是公眾人物,接受訪問的機會比較多,導致於好像這個基金會是Bill一手主導的,這讓她很困擾。後來她也理解到她必須自己站出來爭取,並且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是學習習慣變成公眾人物,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她想要支持的cause發聲。而一開始慈善基金會的Annual Letter都是Bill在寫的,Melinda覺得她也是積極主導基金會的人,應該要一起寫。他們大吵一架,吵到都感覺要離婚了。後來Bill終於同意讓Melinda加入一段她自己的文章。隔年他們就各自寫各自的段落。在隔年,他們一起發表Annual Letter。這段路她走了三年。

3/21 /2020

Melinda也分享了在印度的慈善活動如何讓他理解女性團結的力量可以變得多強大,進而互相扶持幫助。一開始Melinda想要改善印度的愛滋病問題。但是在做了當地的調查後發現,要改善愛滋病的關鍵在於推動印度的性工作者使用保險套。但是問題是性工作者帶著保險套,被警察發現的話,經常會抓回警察局毒打,甚至強暴。害他們都不敢攜帶保險套。最後他們成立了一個緊急呼救小組。只要有姊妹被警察抓走,發出了求救訊號,其他姐妹就會聚集到警察局前面大聲的抗議。這個方法非常有效,警察立刻釋放了性工作者,也再也不敢亂打或是強暴他們。最後這個方法在印度如雨後春筍般萌芽,幫助了許多弱勢的性工作者,同時也降低了印度的愛滋病傳染率。這證明了女性團結在一起的力量有多們強大!

書中最後她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有一個女生叫Anna,在嫁到夫家後,必須獨自走單程十二哩的路去打水。在那裡傳統上是女性的工作。生完小孩後,Anna身體無法負荷。有一天她老公回來後,看到Anna打包好抱著孩子坐在門口。她說他受不了了,要搬回娘家。Anna的丈夫問他能夠做什麼留下她。Anna說你可以去打水。從此Anna的丈夫開始走來回二十四哩路去打水。村裡其他男人笑他做女人的工作,但是Anna丈夫不為所動,因為他知道他這樣做,可以減輕老婆的負擔,讓她更好的照顧孩子,也過得更快樂。後來越多越多男生加入打水的行列。他們後來買了腳踏車,騎車去打水。到後來,大家一起集資在村裡蓋了口井收集雨水,這樣大家就不用去打水了。因為Anna勇敢的向丈夫提出要求,到最後整個村莊的生活品質都提升了,大家都受惠了。

這個故事我覺得還滿感人的。當我們勇敢地發出聲音,大家一起團結起來,互相扶持,最後整個社會都變得更好了。就像#MeToo 運動一樣,女人們團結起來發聲,就推動了許多職場性別平等的運動,揭發了很多職場騷擾的事件,也遏止了很多可能本來會發生的性騷擾或是性別不平等事件。最後我們一起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巴菲特推薦書:文化衝突:投資,還是投機?

11/15/2019 待續

很多讀者敲碗要書評。其實我最近在讀這本經濟的書,本來想偷懶不寫的。哈哈哈~作者是創辦Vanguard Group的 John C Bogle。他以他在金融界六十年的經驗細細訴說金融界的演變。一開始美國股市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所持有,後來到了1985年,美國股市卻被機構投資人持有70%。

那為什麼機構投資人的持股會大幅增加呢?那是因為美國退休基金的興起,然後美國聯邦政府退休基金也大幅加入市場,接著共同基金也開始佔據市場,這樣就造成目前美國股市被機構投資人大幅持有的局面。這樣巨大的變化改變了整個金融業的操作。

基金管理人理論上應該要以股東的長期利益為主,但是往往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追求短期利益,導致High Frequency Trading(高頻交易)大幅增加,這就叫做speculation。而交易費用的下降也導致高頻交易更加頻繁。原本理論上股市應該是要反映公司的投資狀況,但是因為高頻交易主導市場,導致股市反而反應高頻交易,而非公司的投資狀況。

除此之外基金管理人高昂和不透明的費用也吃掉了許多股東的獲利,算起來其實跟大盤是差不多的。之前介紹的大掠奪這本書在講述這些論點時,也有引用這本書。這本書讀起來引經據典,比大掠奪要艱澀一些,不過滿有意思的。推薦給大家。待續中。

打賞作者

喜歡文章的話,打賞作者給我一個鼓勵吧~

$1.00

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讀後感

10/13/2019 待續
這本書果然沒讓我失望。作者Rana Foroohar是CNN的全球經濟分析師,同時也是知名的財經專欄作家。這本書主要是描寫華爾街的興起如何一步步掠奪社會資產,主導企業界文化的走向。

在美國工業劃時代的時候,公司非常注重於產品的發展和如何解決問題。當時的銀行主要是借貸給小商家,為經濟注入活水,是一個媒介的角色。然而Efficiency Theory (有效市場理論)的崛起,打破這個平衡。

Efficiency Theory的核心就在於股票的價格就代表了這間公司的價值,因為市場是理性的。但是這個的盲點就在於公司容易因為追求季度財報和股票價格,而放棄經營長期利益,轉向追求短期利益。這樣對cost down的追求反而對企業文化有巨大的傷害。除此之外,因為高層很多薪資是股票,所以提高股價也是提高他們自己的財富。花在研發的錢就少了。

書中的例子舉的是著名的美國車商福特。一開始福特追求汽車的品質。在華爾街興起和MBA的流行之後,管理層從大量的對汽車熱愛的工程師變成每天拿著計算機敲打的MBA。公司不再追求技術的突破,因為那要花很長的時間還有風險,反而追求降低成本,造成產品品質下降。這樣的結果讓美國車界從此落後於日本和歐洲車廠。

說到這我十分感嘅。因為剛好張大仙今天才跟我說千萬不要買美國車,品質不好。日本車和歐洲車比較好。。。

10/19/2019 . 待續

其實一開始股票回購(buyback)是非法行為,視為人為操縱金融市場。一直到1982年,在金融界大力遊說下,雷根政府通過法案讓股票回購合法化,從此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美國企業開始將大筆資金投入股票回購。由於高層薪資大部分是股票,等於是把錢送回了股東和自己的口袋,讓貧富差距更加擴大。百分之一的有錢人更加有錢。這些錢原本可以拿來提高員工的薪資待遇,或是增加員工的福利保險,讓財富重新分配到大眾社會,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消費力,促進經濟動能。星巴克在推動時薪員工保險還有學費補助時,遭遇了股東很大的阻礙。但是星巴克秉持著把財富分配回社會,讓人人都能買得起一杯拿鐵,堅持的去做了。事實上這是個很好的商業決定,降低了人才流動,吸引優秀人才,提高了服務品質,進而增加了業績。但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像星巴克一樣力抗股東的壓力做這樣的事。

華爾街對MBA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雖然金融業只提供了百分之四的就業機會,卻拿走了大部分的經濟利益。由於優渥的待遇,大量人才流入MBA市場。而MBA的最終雇主是華爾街,因此就培養出來一批以華爾街利益為導向,而非為公司長遠發展打算的商業人才。學校並不是教導跟實業相關的技能,而是如何操縱數字。這些商業人才再到各行各業一層一層的影響下去,造成今天的現象。另一個層面是政治的影響。由於美國人大多持有退休基金,大部分的美國人的資產中都有股票。政治人物變為了選票,必須不斷的把股市推高,而不是做真正對的事。

這本書也解答了我心中一個長久以來的疑惑:為什麼很多公司雖然擁有大筆的現金富可敵國,卻還發行債卷借錢?除了把錢放在國外,逃避交稅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有稅務上的優惠。一個例子就是蘋果坐擁兩千一百零六億美金的現金。2019年他們發行公司債卷借了七十億美金。這七十億美金蘋果打算拿來回購股票,發股息還有一些其他公司的事務。蘋果並不是唯一一家這麼做的。全球知名股王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也在2019年在日本發行四千三百億日圓債卷,價值約四十億美金。而波克夏公司的現金總共有一千兩百二十億美金。

10/27/2019 待續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作者交代了金融界在原物料和房地產市場的操控影響。在2000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金融界開始尋找其他替代的投資方案,於是他們就盯上了原物料市場。他們發明了一系列的原物料金融衍生產品,造成原物料的物價震幅加大,價格上漲,讓原本需要使用原物料的企業必須要花更多的錢來購買。而這一切的成本增加最後買單的都是消費者。更有甚者,銀行也藉由法律的漏洞開始囤積原物料,進而達成推高價格和操控市場的目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Goldman Sachs大量囤積鋁,造成奇貨可居。可口可樂公司必須花費更高的成本來購買鋁。但是很多公司都敢怒不敢言,因為怕之後山水有相逢,在需要銀行幫忙借貸或是併購的時候會遭到刁難。所以沒有任何一家公司願意接受作者採訪這個議題。唯一一次可口可樂公開抱怨的時候,也僅僅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說我們鋁的等待時間已經大幅下降,從六百多天變成四百多天了!

在房地產市場方面,金融界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2008年房地產泡沫之後,大量的中低階層人失去房子,受創甚深。在此時一些Private Equity (私募股權基金)則是逢低入場,大量接手。其中一個知名的私募基金Blackstone在美國擁有四萬多棟物業。他們翻修房子之後,再以高價出租。這樣造成租金上漲,房價上漲,普通老百姓無法買房安居樂業。非營利組織也無法買房產來經營組織。同時因為難以追蹤房東,造成租屋品質低落,想要控告房東卻不知道告誰的窘境。除此之外,這些私募基金再透過他們的租金收入研發了一個衍生性金融商品叫做REIT (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這樣的話房產增值就不需要交稅,因為他們不是個人持有,而是機構持有。另外一個題外話,中共副主席王岐山跟私募基金Blackstone的關係可以說是千絲萬縷,從中獲利不少。郭文貴和一些媒體都有報導。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

11/1/2019 待續

金融界的手也伸進了美國的退休基金401k。不但收費不透明,還越來越高昂。就算基金虧錢了,還是要支付管理費。不但如此退休基金應該是要以長期投資為導向,但是基金管理者為了績效獎金往往短視近利,或是任由公司注重短期獲利而非長期獲利。不然以他們龐大的市場影響力應該可以督促公司做長遠的投資。

除此之外金融界在政治界的影響力更是深遠。往往在制定政策時,政府大部分諮詢的對象都是金融圈的人,所以政策都對金融圈比較友善,而不是針對普羅大眾,可以從稅法一窺究盡。在柯林頓政府時代,政策改成績效獎金的稅比一般正規薪水的稅低,從此公司高層大部分的薪資都在績效獎金和股票。他們也因此有更大的動力去炒高股票價格。稅法也有一些漏洞導致很多公司都把錢藏匿在海外達到避稅的目的。不過書本2017出版之後,川普總統上任2018就實施減稅,部分公司將海外的現金匯回國內投資。蘋果公司就匯回數千億現金,除了繳交三百多億的稅金之外,還用這筆錢投資國內,增加就業市場。

11/3/2019 大結局

書中的最後作者總結了幾點來改善過於金融化的弊病。金融應該被簡化,變得更透明,更容易讓普羅大眾了解,這樣才能制訂出更合宜的法規來規範衍生性商品。公司應該回歸長遠投資的初心,而不是短視近利的炒短線等等,這些可以透過政策或法律來規範。政府應該要刺激實體經濟,像是改善教育,增加就業,而非用債務推高經濟,造成假象。整體而言,這本書是2017年出版的,所以講的東西都很適用於時事,解答我心裡許多疑惑。作者用字遣詞也是平易近人,讀起來輕鬆愉快,推薦給大家。

作者零食金

吃飽零食可以寫出更多好文章歐~

$1.00

Brotopia 讀書心得

9/24/2019 待續
這本書娓娓道來矽谷是怎麼變成男性主導的科技業。其實軟體業的最開始的第一個 compiler (編譯器)是由一位女生工程師 Grace Hopper所發明的。而一開始大部分的軟體也都是由女性操作的,男性大部分都做硬體。後來男性慢慢進入軟體界,也開始把女性往科技界外推。到中期的時候,軟體公司缺人就請了兩個心理學家來研究怎麼樣的人適合做工程師。他們的樣本就是公司裡大多數的男性和少得可憐的女性。想當然爾,他們的結論就是適任的工程師的特徵跟男性比較接近,像是獨行俠,不善交際等。他們並且大力推行用個性測驗而非能力測驗篩選,這樣又篩掉更多的女生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矽谷有一群非常知名的群體叫做Paypal Mafia (Paypal 幫),他們是由一群創建paypal 公司的清一色男性所組成的,包括Peter Thiel, 特斯拉創辦人 Elon Musk等。當初Peter創辦paypal的時候,他也自己承認他並不是找最出色的人才,而是找跟他相近的人像是史丹佛的同窗,全部都是男的。這群人創辦paypal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後開枝散葉到矽谷軟體業的各個地方像是創辦公司還有創投公司,奠定了許多現在矽谷的風氣。他們一群男生,互相支援,互相介紹人脈給哥們,就這樣成為了一個矽谷專屬男性的小圈圈。也讓大家有個刻板印象要像他一樣才能成功。這樣的刻板印象又被賈伯斯在蘋果的巨大成功而更加深了。

書中舉了一個很荒唐的例子,就是有一個知名男性創投家曾經公開說他喜歡和創辦人一起泡蒸汽浴,看他們可以撐多久,來判斷他的耐力和毅力。當初uber創辦人就是這樣拿到他的資金。試想如果是一位女性創辦人,如果他跟創投人一起泡蒸汽浴,非常容易被物化。不跟他泡蒸汽浴,又打不進圈子,造成了一個無解的雙輸局面。

後來paypal mafia裡也開始有人覺醒這樣的性別不均造成的巨大問題。他創辦的公司裡有固定的happy hour。一群男性上班時間喝得爛醉,讓女性員工感覺無法融入。然後公司文化越來越糟,產品品質也下降,最後公司倒閉。

10/1/2019 待續

接下來書裡敘述谷歌獲的巨大的成功,有一部份要歸功於谷歌在早期招攬了三位關鍵的女性人才。第一位是Susan Wojcicki。當初她出租了車庫給谷歌創辦人創業,後來商學院畢業的他也辭去工作,成為谷歌的第八位員工,第一位女性員工。他用他的市場宣傳長才成功的將谷歌帶進校園裡,進而風靡世界。沒有好的市場宣傳,再好的產品都沒有用。而Susan就提供了最關鍵的市場宣傳技能給谷歌。他後來也是收購youtube的大力推手,並成為youtube CEO,帶領youtube數十億美金的成長。

另一位女性大功臣是Marissa Mayer。他在史丹佛資訊工程畢業後,手上拿了十幾家公司的offer。每一間公司她都是唯一的女性工程師。他最後選擇了谷歌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谷歌工程部只有八個人。跟五十個人裡唯一的女生比起,八個人裡唯一的女生的選項顯得好多了。進入谷歌後,他是第一個寫廣告演算法的工程師。他帶領了谷歌技術的前進。後來他離開了谷歌,成為了雅虎的CEO。在他任內,雅虎股票漲了好幾倍,最後賣給Verizon。但是媒體卻鮮少報導這些,總是把目光聚焦於她產假休了多久,是否能兼顧家庭等等。而男性CEO則從來不會有這樣的困擾。

第三位大功臣是Sheryl Sandberg。他把制度帶進了谷歌,建立各個部門。在她在谷歌的期間,業績成長一百倍。後來他加入了臉書,成為COO,並寫了著名的書lean in,影響了千千萬萬的職場女性,提升了女性意識。

而這些關鍵女性的故事媒體都沒有報導。他們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媒體有時候傾向寫符合刻板印象的文章,像是孤僻的電腦工程師,而非像Susan Wojcicki這樣有五個小孩的成功女性CEO。這樣可以提升點擊率。這跟我之前分享過的蜜雪兒歐巴馬的書Becoming一樣。媒體總是關注蜜雪兒穿什麼衣服,精實的手臂,卻忽略了她傲人的普林斯頓和哈佛學歷,以及他為孩童健康飲食做的許多努力。女性的故事常常被忽略。好在大家開始注意到這些事,女性開始站出來敘說自己的故事。如果沒有路,我們就劈出一條路來。這也是我開始寫部落格的初衷。我想要用自己的聲音說女性的故事。

我節選了比較有趣的部分。他裡面還探討了很多議題像是谷歌致力招募女性員工,還有谷歌惡名昭彰的備忘錄。滿精彩的。大家有興趣可以讀讀。

10/4/2019 待續

Brotopia這本書實在寫得太好了!刀刀見骨,直擊人心!第五章節講的是女性在科技界受到許多的隱性歧視。他就向千刀萬剮一樣,每天一刀一刀的砍你讓你精疲力盡,把你的自信磨掉。我想這很精確的描述了我十年的來工作心情。。。書中舉的例子包括了臉書女性工程師的程式比男性工程師的程式被拒絕的機會大於35%。在開源項目,女性工程師的程式被拒絕的機率較高,但是如果隱藏了性別,那麼被拒絕的機率則下降。我自己看到很多其他男工程師寫的垃圾都安然無事的在github裡,而我的程式則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被翻來覆去挑挑撿撿的。這並不是我空穴來風。有跨性別的工程師在網上分享他在轉為女性工程師之後,才發現真的是天壤之別。以前講話不會被打斷,程式也很容易被批准,但是轉為女生之後,經常講話被打斷,程式也是被用放大鏡檢查,經常雞蛋裡挑骨頭。
除此之外,他還探討了很多女性在科技業職場被性騷擾甚至性侵的議題,包括著名的uber Susan Fowler事件。由於太depressing,我就不多著墨。我真心建議在科技業工作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女生看完之後,會覺得原來我不是妄想症,這些事情都是真真切切在發生著。男生看完之後,會比較理解為什麼女性在科技界會越來越少,我們要克服的東西比男生多太多了。。。

10/14/2019 待續

Brotopia寫得非常好,犀利精闢。問題就是寫得太好了。要赤裸裸地看著女性的確是科技業裡被性別歧視的對象,我自己就是受害者,還滿痛苦的。我想我從未忘記了,我只是不願意想起來。。。

作者零食金

吃飽零食會寫出更多好文章歐~

$5.00

Option B 讀後感

7/27/2019

我最近又讀了第二遍臉書COO Sheryl Sandberg寫的 Option B。這本書在講他如何走過逆境,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中找到光明,慢慢地走出來。其中他提到了Post Traumatic Growth。也就是人在遇到巨大創傷之後,是可以從中成長茁壯的,包括更珍惜現在,更強健的心理素質,找到人生意義等等。這些在一開始的時候,都顯得遙不可及,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是可能發生的。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推薦給大家。

8/1/2019

這本書提到另外一個點我覺得寫得很好。在遭遇困境時,人們常常會落入情緒陷阱,Personalization,Pervasiveness,Permanence。Personalization就是人會把困境歸咎於自己,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都是因為我XXX,所以才會怎樣怎樣。這樣會加深你的負面情緒。第二個Pervasiveness就是說他們會把這個無限擴大到人生各個層面。我在這裡遇到了困難,我其他地方也會做不好。這也是一個錯覺。第三個是Permanence永久性。往往人們會認為永遠無法走出這個黑暗中。但是其實隨著時間的流逝,終究會看到光明的。我們必須首先相信能夠看到光明,保持希望,才能夠真正地走到那一步。你回想以前曾遇到的困難。人生的第一次心碎,覺得再也無法去愛了。但終究會走出來,遇到適合的人。跟大家分享。

9/15/2019 完結

書的最後提到了Sheryl Sandberg在喪夫之後,如何在尋找快樂。他亡夫的哥哥鼓勵她再婚,他覺得簡直不可置信。但是隨著身邊的人慢慢的鼓勵,他才開始想這件事。男性在喪偶之後再婚的比例和速度都比女生高很多。他們也不像女生承受著異樣的眼光,覺得你的配偶去世了,你怎麼可以值得擁有幸福快樂。這是對女性非常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到底要悲傷多久才夠久?難道活著的人一輩子都不值得擁有快樂嗎?再度開始約會並不代表他不再難過喪夫之痛。這樣的痛苦會一直在那。但是活著的人也有繼續快樂生活的權利。文末他提到他終於開始約會,慢慢地開始嘗試走到人生的下一個旅程。他相信繼續勇敢快樂的活下去也是他亡夫所樂見的。

這本書是2017年出版的。一直到了今年,Sheryl Sandberg 才正式的宣布她的男友身份。身為他的小粉絲,我也很替他高興。活著的人繼續勇敢的活下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才是最艱難的。我也在他面對困難挫折的經歷中學習到很多。也許有一天,我會回來讀第三遍也不一定。

Zero To One 讀後感

08/03/2019 待續

第二個章節的標題叫做和1999年一樣狂歡。1999年是網路泡沫的前一年,市場上充斥著資金和浮濫的希望。有的人一次開了六間公司,有的人還沒開公司就已經開始計畫上市。所有的人都已失去理性。新創公司紛紛比較誰的趴踢更氣派瘋狂。你丟出任何一個瘋狂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大筆的資金。作者當時正管理著新創公司Paypal。有一家南韓公司在任何談判簽約前,就直接匯了五百萬給他們說要投資。當Peter想要把錢匯回去時,他們不肯透露應該把錢匯回哪裡。當Paypal結束融資後,網路就泡沫化了,並深深地影響著之後的矽谷。人們從中學到了四件事情。

  1. Incremental Investment。漸進式投資。與其一開始砸入大筆資金,應該更謹慎的漸進式投資,降低風險。
  2. Lean and Flexible。公司應該要精簡並且有彈性,這樣才能快速度應對市場改變。
  3. Improved on Competitors。與其憑空發明一個產品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用,不如做出比競爭者更好的產品,因為市場已經確定在那。
  4. Focus on Problems, Not Sales。專注在解決問題,而不是銷售。如果你的銷售不佳,那就代表你的產品不夠出色。科技產品應該專注在解決問題。

07/10/2019 待續

這本書是著名的矽谷創業家兼創投家Peter Thiel的經典著作,在矽谷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創立了好幾家公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Paypal,徹底顛覆了銀行金融系統,打破了被銀行獨霸的遊戲規則,走在時代的尖峰。我曾經聽過一小段他在youtube上的經濟學演講,非常醍醐灌頂。這本書主要是講創業。

這本書的一開頭,Peter就分享說他在面試人時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你有沒有什麼少數人會同意的事實見解?有的人會回答說教育系統很爛,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答案,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教育系統很爛。他說一個真正好的答案應該是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是個事實,但其實他不是。因為只有擁有這種獨特唯一的思想,才有辦法創造未來。如果你的想法跟大眾差不多的話,你沒有辦法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從人類進化史來看,所謂的從零到一,也就是從完全沒有到有,這就是創新,你才能推進科技的進步。如果是一到N,這就是把你會做的東西複製再複製,這就是全球化生產(globalization),像是中國就很擅長這個。但是如果我們只是一昧使用現有科技,而不去創新,地球的資源終將耗竭殆盡。所以我們必須創新科技,才有辦法繼續往下走。比方說如果印度想要享有跟美國同樣的生活水平,但是我們使用的是同樣的科技,那地球的資源是不夠的。他強調我們應該要專注在從零到一個垂直發展,而不是從一到N的水平發展。觀察人類的科技發展是來看,創新和全球化生產是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同時不存在。藉由創新和全球化生產的交互存在或是同時存在,我們的科技得以推進。但是最近這幾年,我們的科技化只專注在手機上。我們身邊的其他科技都很老舊,像是交通,航空等。幾乎所有的發展都在IT產業,而忽略了其他產業。所以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關注其他產業。接下來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如何訓練創新的思考。因為唯獨有創新的思考,才有辦法創造未來。

Trillion Dollar Coach 讀後感

7/7/2019 待續

Bill 對一對一的會議有一個固定的流程,首先會先閒談。閒談的重要性在上一次的讀書心得已經提到過。接下來他會討論組員的表現績效,然後詢問有什麼他可以幫忙的。再來討論組員和其他組員的同儕關係,最後再討論整個組的目標。慢慢由個人到局部到大方向的一一討論。

另外一個Bill很重要的管理哲學就是從領導高層的直接溝通。一般公司會由高層往下宣佈消息,一層一層到最基層,但這樣做的話,消息非常容易失真,或是沒有context背景。Bill認為CEO應該直接寫信給全公司員工,這樣可以確保消息準確的傳遞到每一個人。我們公司就貫徹這樣的信念。我們的CEO和CTO都會不定期的直些寫信給全公司,討論重要的事情,或宣布重要事項。他們也有定期地讓員工可以直接匿名發問,確保溝通管道的暢通。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效的。收到CEO和CTO的信可以確保消息是第一手的,並且中間沒有失真或遺漏。這個效果比一層一層傳遞下來有效許多。

Bill對解決公司內部衝突的哲學是the rule for two。也就是有什麼重大議題,他會讓跟這個議題最相關的兩個人去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然後提出一個解決方案。通常在收集眾多資料後,最佳的解決方案是顯而易見的。他認為團隊應該要挑選最棒的意見而不是尋求共識。如果主管一開始就說他自己的想法,那他就聽不到下屬真正的意見。這也是他給雅虎前執行長Marissa Mayer的建議。主管應該在最後才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確保聽到所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最後還是做不了決定的話,那主管應該站出來做決定。做決定應該要使用公司的原則(Principles),否則就算大家照做,你卻失去了民心。

在Bill 來到矽谷之前,公司通常會由技術人員創立,但隨後就被行銷部和產品經理部接管。Bill是第一個人提倡應該要把權力交給工程師(empower the engineers)。產品經理只需要告訴工程師顧客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然後讓工程師去腦力激盪什麼是最好的辦法,工程師會提出你們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產品開發團隊是整個公司的靈魂,沒有他們,就沒有人開發出給顧客使用的新產品。所以一定要重視產品開發部,而這也顛覆了矽谷的業界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像谷歌和後來的科技公司都深受Bill的影響,非常重視賦予工程師權力。

Bill對裁員也有一套想法。他認為一定要讓被裁員的人有尊嚴地離開(head held high)。你可以拿走他的工作,但你不能拿走他的尊嚴。要對離職員工好,給予豐厚的資遣費,讓他們有尊嚴地離開公司。這不但是為了離職員工,也是為了現任員工,因為現任員工通常都跟離職員工已有一定的工作關係。你若是很無禮的對待離職員工,現任員工的士氣也會受到打擊。

6/25/2019 待續

現在讀了大約五分之一。他前面先介紹Bill Campbell的生平。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時是打橄欖球的,雖然才五尺多,卻是橄欖球隊長。畢業後,他變成橄欖球教練。但是他的橄欖球教練生涯並不是很成功,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他太過於關心學生球員。不但沒有高壓強迫練習,他反而是告訴他們好好念書規劃人生。 後來透過橄欖球隊人脈,他到了灣區進入商界。他讓身邊的人更好的特質讓他在商界大放異彩。

當初Steve Jobs被踢出蘋果時,他是大力反對的人之一。Steve Jobs 回來之後,特別重用他。他們每個週末都會一起在palo alto散步。Bill給Steve Jobs 非常多的建議。後來Google請了專業經理人Eric Schmit來當執行長,他們也請Bill 來當他的Executive Coach(顧問)。當初Eric覺得很不屑一顧,一個橄欖球教練可以教他什麼?然後Bill 開始參加他的組會。Bill 堅持在會議開始前,大家要先輪流分享一些事情,像是小孩週末球賽,或是做了哪些運動。這乍看無意義的閒聊卻幫助大家感受到是團隊的份子,是歸屬於一個團體(community)。除此之外,在每個決策之前,大家都要分享意見,就算跟你的職責沒有直接關係。Bill的哲學是人需要感覺被聽見,有歸屬感。所以會議裡就常常聽到Google 創辦人Larry週末又去做了什麼極限運動,或是Eric分享他的旅遊。這幫助組員更好更有效的溝通。

有一陣子Eric拔除了所有的主管,因為他認為只需要工程師和高階主管就行。Bill告訴他應該要有主管。他們就在下午的時候,去辦公室各處問那些工程師。大部分的人都希望有主管,可以在職涯和技術上引導他們,在組員起衝突時居中協調。一年後,Eric就恢復了Google 的主管職位。

我覺得Bill這個讓人有歸屬感的哲學非常的有效,因為它符合人性。大家都希望被關心,希望有歸屬感。Bill 曾經擔任我們公司的CEO,後來他也是我們前任CEO的顧問。我們公司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像我就很喜歡公司對女生工程師群體的關注和投資。我們有參加Girls Who Code,我們可以mentor年輕的高中女生。我們還有不定期的女生工程師聚會像是培訓或是讀書會。在這裏,我第一次感受到歸屬感。所以我已經在公司待了五年,捨不得走。不知道其他公司會不會有同樣的女性工程師的群體活動。

6/6/2019

預告:我現在要開始讀這本書Trillion Dollar Coach。這本書是由谷歌前執行長Eric Schmitt 寫的。寫的是矽谷最知名但最低調的Executive Coach, Bill Campbell。蘋果前CEO Steve Jobs之前每個禮拜會和他碰面,他還coach 非常多知名的矽谷CEO包括Eric Schmitt 本人。這本書就是講他的領導哲學。谷歌裡面的組織架構很多都是他的想法。這本書在今年四月出版,立刻登上華盛頓時報暢銷書榜和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Bill Campbell曾經擔任我們公司的CEO,後來加入董事會。有一次公司突然舉辦員工大會邀請他來。他真的是充滿魅力的一個人。然後我們CEO在會議裡宣布把公司裡的一條路改成他的名字,是給他的一個驚喜。除此之外,公司還設立了一個年度獎項以他命名,Bill Campbell Coach Award。他感動得哭了。後來過不久他就過世了。但是到現在我都還很印象深刻他的魅力。還滿期待這本書的。

作者零食金

吃飽零食會寫出更多好文章歐~

$5.00

蜜雪兒歐巴馬的暢銷書Becoming讀後感

9/15/2019 完結

蜜雪兒歐巴馬在書中提到因為安全問題,他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的不自由。隨時出去都有隨扈跟著,一切都要再三排練,確保沒有任何差錯。連女兒畢業舞會的舞伴來接她女兒時,都要先經過嚴密的安全檢查,才能夠進入白宮順利接到舞伴。他們也極力保護兩個女兒的隱私,希望在鎂光燈下,他們依然能夠快樂的成長。

歐巴馬是美國史上第四十四屆總統,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們將在歷史上永遠留上烙印。在即將離開白宮時,他們也試圖留下自己的一些印記,像是懸掛白宮第一幅由黑人女性畫家創作的作品,還有擴建蜜雪兒歐巴馬創建的有機花園。歐巴馬卸任後,蜜雪兒的兩個女兒也接近成年,他目前五十四歲,他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留給自己,不需要再盡政治人物配偶的義務。他期望自己能夠繼續進化,成為下一個更好的自己。

整體而言,這本書還滿勵志的。敘述著蜜雪兒從一個平凡的黑人家庭一路奮鬥成第一夫人,突破許多的困難和刻板印象。像是大家喜歡把她描述成一個憤怒的黑人女性,但其實她只是個勇於發聲的現代新女性。裡面也穿插很多他的私人小故事,讀起來輕鬆有趣,揭開許多第一家庭的神秘面紗。推薦給大家。

9/7/2019 待續

在歐巴馬成為總統之後,蜜雪兒歐巴馬成為第一夫人,一個不支薪的工作。白宮有專門的廚師煮飯,但是他們要自己支付飯錢,所以有時候他們要稍微控制一下預算,不然太好的食材會讓伙食費爆增。蜜雪兒覺得成為第一夫人後,媒體不討論他的普林斯頓高學歷,卻老是報導她穿的裙子(台灣設計師Jason Wu幫他在就職典禮設計那一套),或是他精實優雅的手臂。我必須承認我一直到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他是普林斯頓高材生。我對他的媒體印象的確就是裙子,好看的手臂和他推動的學童健康飲食(這點後面會再多說明一些)。所以有時候女生不是花瓶,只是媒體都喜歡只報導女生的穿著,搞得好像女生是花瓶。希望媒體可以多多報導女性的內涵。

由於第一夫人沒有明確的職務規定,而且白宮裡面規定繁瑣。後來蜜雪兒在百般爭取下終於爭取到在白宮開闢了一個天然有機小花圃,種植了很多新鮮蔬果。他並藉由媒體的曝光,大力的宣傳推動學童健康飲食,降低兒童肥胖率。他也成功地爭取到了很多學校的參與,增加提供學童蔬果,並讓提供學童飲食的集團降低油鹽成分,同時成功推動簽訂法律保障兒童飲食健康。這算是蜜雪兒歐巴馬在他第一夫人任內著名的成就。

8/16/2019 待續

蜜雪兒歐巴馬談到他和歐巴馬的工作步入正軌之後,開始計劃生小孩。卻遇到許多困難。他感覺到生育是很多女生很孤獨的困難和挑戰。大家並不會公開討論那件事,而且不管你再怎麼努力,有時候也不會有結果。歐巴馬那時候是參議員,經常在外地。他們都要算時間,非常匆忙地做功課,但還是一直沒有如願。後來他去做了試管嬰兒,生了兩個漂亮的女兒,才圓了他的心願。這讓我想到臉書創辦人老婆Priscilla 也是經歷了許多生育上的困難,流產了三次,最後才終於懷孕成功。知名女演員Ann Hathaway也是透過試管嬰兒才成功懷了兩個孩子。除此之外還有影視明星都有借助試管嬰兒或是代理孕母才成功懷了孩子。其實很多人都面臨這樣的困難。蜜雪兒歐巴馬說希望透過他的分享,讓經歷這些困難的女性們覺得沒有那麼孤單,大家也可以更公開的討論這些事。

小孩出生後,他試著把工作轉成半職,結果工作量一樣,但是工時減少,強度增加,差點把她累死。後來他就只做正職。有一次面試找不到保母帶小孩,他就帶著小嬰兒去面試,然後跟主管說。我有小孩,我需要彈性的工作時間,這就是我。最後他們也錄取他並且提供他他所需要的薪資和彈性工作時間。因為工作和小孩的緣故,他並沒有跟著歐巴馬選上參議員後搬到華府去,卻被當成另類。似乎配偶一定要配合,只是個附屬品。但是他只想要保有自己的獨立性,所以堅持留在芝加哥。

6/5/2019(待續)

今天討論的內容是蜜雪兒歐巴馬的暢銷書Becoming前半本。前半本大概講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到遇到歐巴馬結婚。我一開始以為他是從小康或富裕家庭出來的,想不到他是從南芝加哥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出來的,然後靠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碩士!那時候他高中老師還對他想考普林斯頓不可置否,他用行動證明她可以!

他當了律師之後,年薪十二萬,卻不快樂。後來歐巴馬到他們公司實習的時候,她是他的advisor。她考慮很久才決定跟他在一起。後來他被歐巴馬影響,也開始從事他有興趣的公眾議題,辭職進入市政府工作,薪水減半!然後他又跟著去非營利組織當總監,薪水又降級,但是他很快樂。因為他做的事情是幫助社區青少年和青少女培養領導力,是他一直想做的。

還有他和歐巴馬的初吻是在baskin robins (美國一個冰淇淋店)的門外。(劃錯重點~)

到目前為止覺得還不錯看。他真的是自己奮鬥出來的才女。

ps. 跟另外一個女生聊天的時候,他說他Getting More 那本書聽了四遍!可以看我的Getting More摘要。
https://femalepowersv.com/…/getting-more-%e8%ae%80%e5%be%8…/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