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公司Meta裁員萬人!WSJ從數據看臉書人事決策是否有瑕疵?

這星期最重磅的新聞就是臉書母公司Meta宣布裁員一萬一千人,約13%,比外界謠傳的10%,還多了3%,而且人數也達到萬人等級,是目前矽谷裁員規模最大的。祖克柏在信裡說是他對於公司前景過於樂觀,要為公司的錯誤決策負責。但是也有人說大公司本來就有冗員,裁員很正常。裁員很正常沒錯,但是裁這麼多很不常見。那到底臉書是不是決策錯誤,過度招募呢?

根據WSJ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臉書從2019四萬多人,到現在四年後八萬多人,人數雙倍成長。四年就招了四萬人!就算砍了13%,總人數還是比2021年的七萬人多!


再來看看WSJ的另外一張圖片,各家科技大廠員工增長數比較圖,可以明顯看到Meta遠遠招募了超過其他同儕公司,跟他差不多的只有亞馬遜,但是亞馬遜招的可能是兼職的物流人員。所以Meta的確是過度招募,這當然是高層的決策,而公司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而且這次我發現很多消息都是WSJ第一手報導出來的。華爾街日報成立超過100年,也是美國現今極具影響力和權威的報社。除了在金融財經、商業策略領域特別專精外,每每科技業有任何風吹草動,華爾街日報都能很快地掌握資訊並精確為市場做出分析。經常閱讀WSJ內容,不容易錯過產業第一手消息,也能了解國際情勢。我自己也是每天都會閱讀報紙確保掌握第一手資訊。

線上訂閱華爾街日報


若有考慮訂閱華爾街日報,推薦大家可以參考《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的VVIP訂閱方案,風傳媒是WSJ正式合作的媒體平台。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專案,除了可跨裝置暢讀WSJ付費內容(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系版本自由切換),還可參加風傳媒專為VVIP會員舉辦的線上/實體講座,也有機會免費獲得風傳媒為VVIP會員保留的WSJ活動入場資格。(像上個月科技業眾星雲集的WSJ Tech Live,風傳媒VVIP會員也有特別名額,可以線上參加)

因為注意到我時不時會分享一些WSJ的新聞,風傳媒主動邀請我來推薦這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VVIP訂閱方案。讀者透過以下活動連結或我專屬的推薦碼「LUCYWSJ」訂閱,還可獲得好禮2選1,包括我的一對一諮詢85折或是AHC無瑕煥白保養品一瓶,趕快訂下去吧!

LUCY推薦活動頁:https://bit.ly/3zVrjTM 
如果有任何訂閱問題,都可以詢問這裡,會有專業客服為你解答。

勇敢

之前的CPU Spike問題,我已經把CPU Request加到最大,Pod 數量也加倍,但是還是有這個問題,看來應該是程式需要改正。下禮拜收假終究還是要和 thread dump進行直球對決。有時候對自己恨鐵不成鋼,不知有啥好怕的。但是也許對未知的恐懼本就是人性。而勇敢是害怕但依然勇往前行。就像Girls Who Code創辦人 Reshma 寫的書 Brave, Not Perfect,我們應該追求勇敢而非完美。你上次追求勇敢是什麼時候呢? #工程師 #矽谷 #職場 #勇敢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womenintech
Brave, Not Perfect讀書心得https://femalepowersv.com/2019/05/02/bravenot-perfect-%e8%ae%80%e6%9b%b8%e6%9c%83%e5%92%8c%e8%ae%80%e6%9b%b8%e5%bf%83%e5%be%97/

最夯流行語:請問你有clubhouse邀請碼嗎?Clubhouse到底在紅什麼?

最近常常被洗版,大家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請問你有clubhouse邀請碼嗎?一但被成功邀請進去的,必定要大張鑼鼓的在各個社群媒體上張貼慶賀,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畢竟後面排隊的人可是落落長,癡癡的望著一碼難求的邀請碼。到底什麼是Clubhouse? 他又跟其他的社群媒體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爆紅呢?又有什麼有趣的討論主題和優缺點呢?

Clubhouse是一個純語音的社群媒體。他有點像是以前的聊天室,但是只有語音,沒有影像,也沒有文字。大家可以隨意的開房間,cue人上來講話。進入房間聆聽的聽眾不須發言,想要發言可以舉手,等主辦人點名。要是聽累了,可以安靜默默的離開,沒有負擔。也可以說像是以前的廟口榕樹下,想講話的人就站在板凳上發言,想聽的人就聽,不想聽的人可以默默飄過。通常地方有力人士聚集的群眾就會比較多,在clubhouse的話就是名人或是網紅聚集的效應會比較大。像是特斯拉Elon Musk開房間,房間立刻爆滿,達到五千人上限,想進去還要排隊呢!也有人說這像是以前的文藝沙龍,或是國際論壇,讓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的聊天。

現在的社群媒體已經非常繁多,競爭激烈,光我自己就有臉書IGTelegramMeWe等。所以那時候聽到最近有個很夯的社群媒體clubhouse,我還想說要參加嗎?參加這麼多好累喔。但是一聽到很多矽谷科技業的名人像是馬斯克或是創投會在上面開講,而且又是邀請制的,我立刻手刀參加。感謝 Veroninca的時尚步調 和我的讀者的邀請,才得以進入這個社群一探究竟。

那他為什麼爆紅呢?可以歸於以下幾點:

  1. 名人 KOL加持:我就是聽說了可以在上面聽到馬斯克和著名矽谷創投的演講,我才立刻手刀參加。名人和網紅的群眾吸引力非常之大。能夠不花一毛錢,甚至跨時區和跨國聽到這些名人分享寶貴的經驗,真的是難能可貴。像我就在上面聽了許多創投的分享,收穫甚多。甚或就是跟小粉絲一樣聽他們聊天打屁,也是樂趣之一。
  2. 尊爵不凡的邀請制:Clubhouse就像早期的臉書只能靠邀請制加入。每個人一開始只有兩個邀請碼,或是你有朋友在裡面,你可以先申請,你朋友也可以讓你進去,不會用到邀請碼的額度。這種尊爵不凡的感覺讓能夠加入的人覺得有種優越感,大家也擠著要加入,製造了飢餓行銷。
  3. 自由進出無負擔,且不需裝扮外表:平常的影音直播通常參與者需要至少稍作打扮,總不能蓬頭垢面,眼角還有眼屎就上陣了。這樣導致於必須要規劃行程,安排適合錄影的環境和裝扮。但是只有語音的話,只有要一台手機跟安靜的房間就可以隨時開講。半夜批頭散髮躺在床上也可以跟大家一起高談闊論,自由許多。不想發言的人也可以當個安靜的聽眾,也可以默默的安靜離開房間。不會像是演講的時候,無聊的話想要偷溜出去,還要壓低身子偷偷摸摸的,深怕打擾到別人。這種自由度十分討喜,就算是等車的十分鐘時間也可以打發時間。
  4. 打破國界和時區的隔閡,交流變得更便利:很輕鬆的就可以跨國和跨時區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或是聽平常難得聚在一起的名人和網紅聊天,真的是太炸了。一次可以有美國台灣歐洲的業界知名人士,可以說是網紅和名人的夢幻組合,對於聽眾來說真的是太超值了。
  5. Networking: 由於聚會變得相對簡單,更容易可以network,認識新的人。不管是平常繁忙的業界人士,或是網紅,因為共同的討論話題把大家聚在一起。名人網紅們之間互相拉抬流量,業界人士之間互相牽線介紹,炸上加炸。

講了這麼多優點,那缺點是什麼?

Clubhouse最大的隱憂就是資安問題。他背後的技術公司是中資的音頻平台供應商聲網 Agora。雖然說不能夠因為是中資就扣上資安的帽子。但是不可否認的中資公司的資安歷史一向令人堪慮。他們需要面對政府對資訊的嚴格掌握的壓力也特別的大。這點還有待觀察。

另外一個缺點就是由於是聊天室的性質,如果主持人沒有把好關,內容很容易淪為尬聊。常常房間一開就是兩三個小時,甚至還有六個小時的。對於想要有效率地吸收特定領域知識的人來說,Clubhouse傳遞知識的效率跟文章或是podcast相比就略遜一截。同時因為他沒有錄音功能,臨時加進去房間的可能因為沒頭沒尾,會聽不太懂前因後果。有疑問的話也無法重聽一遍。

那麼Clubhouse適合誰?

Clubhouse非常適合KOL想要跟喜愛他們的粉絲進行更多的互動。藉由眾多KOL在同個房間互相拉抬流量,可以達到快速增加粉絲的效果。也因為Clubhouse最近爆紅,我才剛加入沒多久,什麼都還沒做,上面的粉絲就比我的某些社群媒體還多,可以說是一個正在極具爆炸性成長的社群媒體!

他也很適合想要多聽聽不同意見的人。能夠在同個房間看到許多跨國跨時區的名人或是業界人士分享,光是這個本身就對聽眾來說十分有賣點,更別提那些名人網紅之間的火花碰撞,還有你可以舉手發問!

Clubhouse也不全然是嚴肅的專業討論問題,很多也是滿有趣的閒聊話題。像是有的房間主題就是亞洲女生是否只應該跟白人科技男交往?或是有的房間主題是為什麼橡皮擦掉到地上會不見?這個房間還有幾百人參加。我過了一陣子看房間還在,我就加進去,以為橡皮擦是什麼象徵性意義的東西或是年輕人的流行代稱,結果真的就是討論橡皮擦為什麼掉在地上會不見,其中有個可能就是被貓叼走,令人不禁莞爾。

目前Clubhouse還很新,大家也都在摸索。在這裡也歡迎大家追蹤我的Clubhouse帳號!大家一起來聊聊吧!

May be an image of one or more people and text that says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Lucy Chang) @femalepowersv'

疫情後遠距工作的趨勢

公司宣佈疫情之後,我們將會調整工作型態。我們將不會回到每天去公司的日子,而是一個禮拜去公司平均兩三天,剩下時間可以遠距工作。公司也不會每個人都有座位,而是更多的一起合作的空間。遇到重要事件像是開發者大會,或是工作需要,還是可能要每天到公司。公司的理由是說提供給員工更多的彈性,也可以擴大招募的範圍。這意味著什麼呢?

目前少數公司宣布將永久遠距工作,像是twitter,以及臉書宣布部分員工將維持永遠遠距工作。但是大部分的軟體公司還是傾向我們公司這樣的綜合型的遠距工作。一個禮拜幾天進公司,但是保留隨時需要的話,每天進公司的彈性。對公司來說,減少辦公室座位和人數意味著開銷減少。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方式可以招募到以前因為塞車而招不到的員工,擴大招募的範圍。如果一個禮拜只要塞個兩三天,那可以忍受的塞車距離就加長了。

對員工來說能夠有更彈性的工作方式當然也是一大福音。少一些時間塞車,多一些時間工作和陪伴家人寵物。可以選擇的公司選項也變多了。以前每天要進公司的話,太遠一律不考慮。如果一個禮拜只要塞兩天,那遠一點還可以接受。

有些公司宣布如果員工搬到生活費較便宜的地區,薪資福利也不會調降。我們公司則說會根據當地市場價格調整,不然對其他當地員工不公平。我想大部分的公司還是會依照當地市場價格。這對主要支出是人事成本的軟體公司來說也是省不少錢。

三年前的公司團康活動。裡面三個被裁員,兩個管理職,一個Principal Engineer,後來三個都在公司其他部門找到工作,但是股票全部歸零,因為要重新簽合約。裡面另外四個人因為各個原因已經離開公司。

#這就是矽谷

疫情下矽谷科技業如何花式寵員工::跳跳糖,量杯和飲料驚喜包?

2018年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高薪早已是基本,福利還要夠貼心:矽谷科技公司,靠什麼留住全球菁英的心? 除了「基本款」福利:無限點心、免費健身,「進階版」福利:全薪生育照護假、彈性工作,讓員工安心照顧家庭,「創意版」福利:各種豪華創意的大型趴踢,甚至拉斯維加斯包吃包玩包住之旅。時至今日,2020因為疫情肆虐,大部分的公司都改成遠端工作,有些福利已不再適用,像是辦公室的免費點心和健身房。大型的包場無限吃喝暢飲的聖誕節趴踢更是不用想了,絕對是群聚感染的高危險活動,百分之百取消。那現在矽谷科技公司改用什麼新花招來寵員工呢?

以往的令人懷念的辦公室各式零食,現在會因應活動郵寄到家!之前我們公司舉辦年度工程師大會(Engineering Days),往年都是免費的食物和各式點心,甚至請了很多餐車還有冰淇淋車來公司。今年改成直接寄一箱各式各樣的零食到家裡。工程師最愛的免費tshirt和SWAG(Stuff we all get) 像是疫情限定版swag口罩也寄到家裡。

每個公司的SWAG也有所不同,不同部門也有不同的SWAG。像是蘋果有的部門寄了好幾個不同款式的背包。我老公的公司也寄了一盒很像做化學實驗的禮盒來,裡面裝著很假掰的文青紙盒裝的水,糖漿,跳跳糖和一些量杯等。看了跟著寄來的卡片才知道,是讓他們在參加遠端投資人大會時,大家可以一起做無酒精雞尾酒,不禁令人莞爾。我收到包裹打開時,忍不住驚呼一聲。老公還探頭說:怎麼了?裡面裝的是金條嗎?

除了這些SWAG之外,我們公司還提供了在家工作的辦公器材補助。公司列了一些推薦的辦公椅,升降辦公桌,螢幕等等,加起來都價值不斐。像是公司推薦的辦公椅是Herman Miller,一張就要四五百美金(一萬五台幣),甚至破千(三萬台幣)。升降辦公桌也是動輒幾百美金。因為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這些器材可以幫助員工減少腰痠背痛的耗損,可以工作得更順暢,更有效率。我就是肩膀酸痛到不行,趕緊買了升降桌和螢幕。同時也因為大家都在家裡工作,更需要自己的辦公空間,這樣就不會有開會開到一半,伴侶突然從背後走過的尷尬情況。

你以為就這樣嗎?錯!由於大家都遠端工作,我們公司還提供一個月五十塊美金的網路補助,折合台幣一千五百元。畢竟本來大家都在公司的話,網路就不是問題。但是大家都在家裡工作,有些人的網路很差,會造成開會時視訊會議非常的卡,或是聲音斷斷續續,非常沒有效率。所以公司補貼網路費讓大家升級網路,可以更有效率的遠端工作。

除此之外,更佛心的還有recharge day (身心放鬆假)。由於2020實在是個太過於緊繃,也令人崩潰的一年。許多公司紛紛選擇在感恩節免費多放一天假,從四天連假變成五天連假,讓大家可以在這2020喘一口氣。除了感恩節,我們公司也在聖誕節免費多放好幾天假,讓整個聖誕節假期連上一月一號的假期變成整整兩個禮拜!

這些科技公司的好康福利不但幫助員工工作的更有效率,也讓員工感覺到公司的人情味,在這個艱難的2020,依然心繫員工,用各種貼心的福利幫助我們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不知道疫情過後,哪些福利會留下來,哪些會取消。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的渡過這個疫情!

也歡迎大家追蹤我的臉書專頁 Medium 專欄 Youtube Telegram IG

猜你喜歡:工程師的日常反思:技術要多精進?如何發揮影響力?

想想以前的開發工程師真的是超豪奢頂配!只需要開發程式,部署有專門的Ops 工程師部署,還有處理一些安全漏洞和系統升級雜七雜八的事。測試有測試工程師。數據庫有數據庫管理員。除此之外還有專們的Performance工程師負責系統效能提升。現在都沒啦!全部裁光光!開發工程師一手包辦!我感覺我已經換了四五份工作了!

man in water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工程師的日常反思:技術要多精進?如何發揮影響力?

今天從一大早開會到下午五點,感覺快累死,靈魂已離開我的軀殼。最近在想工程師到底技術要精進到什麼地步呢?這麼多新的技術和工具,學也學不完。永遠有比你厲害的人,或是比你有經驗的人。時間很珍貴,真的要很精準地去挑選自己要加強的地方,而且還要確保這些技能是可以未來在別的地方繼續使用的。不然的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下一個在裁員砧板上的就是你!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疫情下血流成河的科技業裁員潮懶人包 以及 矽谷的適者生存法則。前人的血淚教訓歷歷在目,猶如昨日,我們要銘記在心,時時鞭策自己,不可懈怠。

而這方面就需要常做業界研究,在研討會或是論壇看看業界龍頭都在使用什麼技術。業界著名的研討會像是亞馬遜的雲端開發者大會AWS re:invent,或是後台系統設計研討會InfoQ,都是很好吸收最新技術的地方。基本上主流的技術都有自己的開發者大會,網路搜索一下就有了,像是最近很夯的Kubernetes就有KubeCon研討會,Spring有 SpringOne研討會。有些也會有自己的podcast或是網站,也是網路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上linkedin等網站搜尋看業界都在找什麼樣的人才和技術。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我也會不定期的在科技業匿名論壇blind上面閒晃,看看有什麼業界趨勢,常常資料比新聞還新,而且都是內部員工給的資訊。不過是匿名網站,還是要用自己的判斷力看是不是在唬爛。

最近也開始跟產品經理和設計師打交道,現在除了要想技術的事情,還要想產品經理和設計師會怎麼想,我要怎麼說比較能夠發揮影響力。他們在意的是什麼?傳說中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方面就覺得我的Principal Engineer比較有經驗的說。感覺沒有戰略就開會,在會議上就被口水噴死。還是要在開會前好好沙盤推演準備才行,才能像PE說的讓會議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向走,而不會被牽著走。你要知道他們會問什麼樣的問題,需要什麼樣的資訊。而且過多的技術細節對他們來說也沒必要,會模糊焦點。給的資訊要很精準,能夠表達你想表達的重點就可以了。

你也不會是唯一一個揣摩別人心思的人。有一次開會時產品經理總監就很明確的說同事A的目標是推進項目A,同事B的目標是推進項目B,而他的目標就是協調大家等等。當大家都理解彼此的出發點和所希望達成的目標,這樣更容易重點溝通,一起找到雙贏的模式,而不會陷入你說他說的平行時空狀況。只有當大家都雙贏,才是公司雙贏和顧客雙贏的局面。

今天也跟PE要了些反饋。要學的還是很多。人生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腳印,繼續努力吧!人生路很長,路遙知馬力。該是把我塵封已久的書拿出來繼續啃了。。。就是這本神書:
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The Big Ideas Behind Reliable, Scalable, and Maintainable Systems

猜你喜歡:矽谷資深女工程師終極面試攻略心法大集合

也歡迎大家追蹤我的臉書專頁 Medium 專欄 Youtube Telegram IG

刷題神器Leetcode 超好用功能報給你知!

Leetcode八五折推薦連結
👉https://leetcode.com/subscribe/?ref=U4kJfuCh

大公司像亞馬遜谷歌的面試準備題庫讓你事半功倍

🎯想進大公司卻不知從何開始準備?
🎯一千多題到底要怎麼刷?

🔥時間就是金錢!如何有效率和有策略地準備面試,而不是亂槍打鳥,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Leetcode 點選上面的Explore,然後往下滑就可以看到許多專門為各個大公司準備的題庫。這是付費專屬功能喔。

題庫裡面有公司的面試流程介紹,線上面試題庫,各種演算法精選題,讓你可以更有效率的準備面試。

先看解答融會貫通再練習更有效率

🎯刷題費時費力,要刷到何年馬月?

🎯怎麼刷才有效率?

🔥時間就是金錢!先看解答,融會貫通在練習。事半功倍!

🔥題庫裡面有詳盡解答(部分只提供給付費會員),讓你可以更有效率的準備面試。

疫情下血流成河的科技業裁員潮懶人包

自從三月疫情爆發,就不停的被各個公司的裁員新聞狂轟猛炸,包括Uber兩週內裁員六千多人Airbnb 五月裁員四分之一,共一千九百人等等,不勝枚舉。根據知名網站layoffs.fyi的數據,從三月十一號開始到六月底,約莫三個多月的時間,根據公開資料,總共有513家公司裁員,總共裁了六萬八千六百多人。科技業這次可以說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令人不忍直視。我平常會在我的臉書專頁分享這類的科技新聞,但是新聞多到有時候我都忘記自己到底有沒有分享過。這次就在這裡一次整理成一個懶人包給大家,來看看這次到底業界裁員慘況有多慘不忍睹。

裁員人數排行榜按照公司業務類別分類的話,第一名重災區是交通類,總共裁了一萬一千多人,其中Uber一家公司就貢獻了六千多人。疫情肆虐下,大家都不敢出門,各種交通消費大幅下滑,這樣的結果似乎也是可以預期的。第二名是財經類,總共裁了八千四百多人。其中巴西的信用卡交易公司Stone就裁了兩成員工,總共一千三百人。印度借貸公司PaisBazaar六月裁員五成,總共一千五百人。大家不出門,自然所有的消費都下降了。消費下降,信用卡公司就收不到交易費。也沒有人想要在如此不確定的時刻借貸,借貸公司也賺不到錢。還有一些依靠小商家的財經公司,因為小商家的大量倒閉歇業,也面臨重大損失。財經公司可以說是傷亡慘重。第三名是旅遊業以八千一百多人緊追在財經類公司後面。其中Airbnb貢獻了一千九百人。新加坡知名旅遊網站Agoda也裁員四分之一,總共一千五百人。另外一家總部位於波士頓的知名旅遊網站TripAdvisor同樣也裁員四分之一,共九百人。這段時間旅遊需求大幅下降。各地疫情慘重,待在家裡最安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染疫的風險。旅遊業的重傷可想而知。其他災情慘重的包括零售業,餐廳類等等。

再來我們把焦點轉移到哪的地區的裁員最嚴重。第一名是矽谷舊金山灣區,總共兩萬四千九百多人。第二名是非美國的國際公司總和,共兩萬兩千多人。第三名是紐約四千六百多人。這也反映出矽谷的就業市場本身就比較龐大,所以才有這麼多員工可以裁。這次裁員潮總共六萬多人被裁,矽谷就佔了約三分之一。其他國家佔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才是美國各地加起來佔了另外的三分之一。

那裁員最多人的公司是哪些呢?

第一名是交通類的Uber,兩週內裁了六千七百人。第二名是總部位於芝加哥的零售業公司Groupon,裁了百分之四十四,共兩千八百人。第三名是旅遊業的Airbnb,裁了一千九百人。前十名還包含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印度借貸公司PaisaBazaar,新加坡旅遊公司Agoda等等。前十名裁員人數都是千位起跳,最少的是一千三百人。

那資遣費的情況如何呢?居然有七家公司是沒有給任何資遣費的。有兩家公司只給少於兩個禮拜的資遣費。要是手上現金流不夠的家庭,在沒有資遣費,失業救濟金又還沒發下來的時候,該如何生存?可慶幸的是有二十三家公司給超過八個禮拜的資遣費,讓被裁的員工至少短期內可以不用擔心立刻斷炊,可以專注於找工作上。

至於保險的部分,有七家公司在裁員後是完全沒有提供任何保險。員工自生自滅。要是不幸感染武漢肺炎,所有的醫療費用必須自掏腰包,而美國的醫療費用是眾所皆知的貴。所幸有十九家公司提供超過四個月以上的保險,讓員工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不用擔心意外的醫療支出。

網站也很貼心地列出了資遣費佛心公司榜,給大家參考。榜上總共有十三家公司,包括了Airbnb,Uber,知名報稅和會計軟體公司Intuit等等。在榜上的公司資遣費最少十個禮拜起跳。離職後的保險至少延長四個月起跳。這些公司可以說是在疫情下不得不裁員,但是善待這些被裁的員工。在這種危機時刻,更能看出公司對待員工的態度。想必大家也都會看在眼裡,以後在選擇公司時,也都會列入考量。

看到這裡,你是否已經寒毛直豎,覺得怵目驚心?雖說裁員在矽谷是家常便飯,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矽谷的「適者生存」叢林法則:還在天真相信金飯碗?裁員才是家常便飯但是像這樣如此巨大規模的裁員,也可以說是十分罕見。大家可以參考我的上述文章,裡面列有三點生存法則。也可以參考我的Youtube影片:你是裁員高風險群嗎?科技公司裁員順序為何? 。最後不管是健康上,或是職場上,祝大家平安度過這波疫情。

更多資訊

更多英文文章可以參考我的Medium 專欄

更多影片可以參考我的Youtube Channel

我的臉書專頁

我的天下雜誌換日線專欄

我的商業周刊文章

Telegram: https://t.me/tg_femalepowersv

資料科學家兼輕鬆談科技主持人Jessica專訪

(上集) 數據科學家兼輕鬆談科技主持人Jessica重磅來訪!

上集:數據科學家到底做什麼,怎麼做呢?蝦米?在學校和在業界想的完全不一樣?Jessica分享她如何順利拿到微軟數據科學家實習,從而進入業界成為大家心目中夢想的數據科學家~

(下集) 數據科學家兼輕鬆談科技主持人Jessica重磅來訪!

下集:想要進入數據科學家領域最好的方法是?應該要修什麼樣的課?給未來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人的建議?

矽谷公司上市發大財賺大錢退休是真的嗎?

喜歡我的影片記得按訂閱加分享歐~

Blind截圖

以下是從Blind 網站上面截圖下來。不知道什麼是Blind? 請看我這篇文章- Five Websites Every Software Engineer Should Know.

snapshot of IPO discussion from blind
2nd snapshot of IPO discussion from Blind

相關連結

影片中提到的blind文章連結

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專訪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終極面試攻略心法大集合

我寫了不少有關面試的東西還有一些影片,但是東西比較散亂,還有一些其他人寫得不錯,我一併在這裡整理起來,方便查詢。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的話,歡迎抖內

履歷表系列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教你三招履歷表抓住Recruiter的心

面試系列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三招教你提升面試官好感

該問面試官什麼問題影片版

該問面試官什麼問題英文文章版

面試官問如何解決衝突時怎麼回答 (這篇是講怎麼解決衝突,面試可以用同樣一套回答)

工程師要怎麼進入矽谷四大龍頭?先刷九百題再說

三招教你走出面試一直被打槍的傷痛

過來人談不景氣時畢業生如何找工作

矽谷資深軟體工程師後疫情時代面試心得 Facebook/Robinhood/Coinbase/DoorDash

薪水談判和其他

面試怎麼談薪水?上集

面試怎麼談薪水?下集

手握多個 offer,求職者如何爭取替自己「加值」?

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三招教你全職爸媽怎麼快速重回職場

英文系列

Five Websites Every Software Engineer Should Know

How to know if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right for you?

Four ways you can switch career to software engineer

Why 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ing jobs are disappearing

軟體工程師面試聖經

Programming Interviews Exposed (一些重點演算法還有面試應對進退的基本重點)

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The Big Ideas Behind Reliable, Scalable, and Maintainable Systems (系統設計聖經)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 189 Programming Questions and Solutions (刷題聖經,也可以在leetcode.com上刷,看個人喜好)

Programming Pearls (演算法聖經)

接歪踢部落格系統設計文章 (我覺得他寫得很好)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刷題系列影片 (會陸續增加)

美國軟體工程師實習和New Grad找工作小撇步

通常很多大公司從八月到十一月就招滿了,再加上之前很多實習的人會拿到full time offer。所以大家明年畢業的還沒找到的,年底前趕快海投。Intern一般來說招的季節是八月到十一月。要申請intern的也一樣,海投就對了。到時候再挑公司面試就可以了。要畢業或是找intern的,一定要切記前一年的八月就要開始丟。而且有實習的比較好拿到return offer,或是找工作,所以可以的話盡量爭取實習。很多美國人大一暑假就開始實習,到畢業已經累積三次實習經驗,代表有三個return offer的機會和三個工作經驗的積累。

更多資訊

更多英文文章可以參考我的Medium 專欄

更多影片可以參考我的Youtube Channel

追蹤我的Telegram

我的臉書專頁

我的天下雜誌換日線專欄

我的商業周刊文章

打賞作者

如果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一點點的話,歡迎打賞鼓勵我歐~ 也謝謝你的支持內~

$1.00

簡志宇專訪-無名小站創辦人和矽谷創投家

我是多年前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無名小站的創辦人簡志宇的。最近我聯繫他,提出我想採訪他有關創業的主題,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採訪期間我點頭如搗蒜。他說的精闢入理,有血有淚,刀刀見骨,直擊人心。採訪完,真的感覺受益良多。不管是在職場或是人生都很受用,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我:你在2008年把無名小站賣給Yahoo。跟我們分享一下在那之後的人生旅程。

簡志宇:無名小站併購之後,我就加入了雅虎公司工作,期間經常台美兩地來回。後來雅虎決定把各國的產品開發聚集到總部,我就也搬到了雅虎總部所在地,矽谷。來了之後,本來也沒有想要久留,但是越待越覺得矽谷的突破創新,科技人才市場(human capital market )之廣大實在太驚豔。同時在雅虎總部工作了兩年之後,我感覺遇到了工作瓶頸。華人在科技公司的頂尖管理層等級可以說是屈指可數。此外我也在思考怎麼樣才能最有效率的深入了解美國主流市場和主流文化。我想到我在台灣學得最多的時候是在交通大學,所以最終我決定去史丹佛唸MBA。在申請學校的過程中,我需要寫一篇論文來闡述為什麼想要申請MBA。這時我才靜下心來思考我究竟未來規劃是什麼,展開了自我探索之旅。

從美國矽谷科技產業發展的宏觀歷史角度來講,一開始半導體發展起來,矽谷有業界龍頭Fairchild,發展到CPU 時期有Intel。再接著到PC產業時期有蘋果,然後網路時期有Cisco,雅虎和谷歌。後面再來是社群網站有臉書做代表,和最近分享經濟時期,有Uber和Airbnb。台灣其實在這中間,所有的發展我們都有參一腳,像是半導體時期,我們有台積電。PC時期,我們有宏碁。但是不像美國,不管什麼產業站在風口浪尖,永遠都會有一家公司崛起。為什麼我們有台積電和聯發科,但是當新興產業崛起,我們沒有抓住機會。為什麼我們沒有前一代的成功引領下一代的成功?我當時認為是因為我們沒有創投(Venture Capital)產業。像早期Intel創立的時候,Fairchild的人就會來投Intel。很多人賺到錢之後,他們會創立創投,然後投資下一代的產業。像是雅虎,領英都是有創投投資。這些在台灣在當時都是很少見的。所以我決定我要進入創投產業,才能學得最快最多。我也在申請學校的論文裡寫了我的創投職涯規劃。

後來史丹佛MBA申請上了之後,我聯繫了Jerry(楊致遠,雅虎公司創辦人)感謝他替我寫推薦信,聊到了職涯規劃。正好他要成立一家創投公司,他邀請我可以加入他們,我就這樣幸運的進入創投產業,至今五年。我投資的倉儲自動化機器人公司Canvas Technology也在今天四月被亞馬遜收購。

除此之外,我是亞洲矽谷民間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我提供我多年的矽谷創投經驗分享給國內的新創團隊,也幫助他們回答一些疑惑。

我:從創辦人到創投,對創業這件事改變最大的想法是什麼?

簡志宇:我當創投之後的最大衝擊就是創業真的非常困難,我當時創業成功真的是非常幸運。當時在雅虎的時候,我眼界未開,我當時並不認為我只是運氣好或是無名是一個overlooked market(未開發市場)。我那時候認為我就是比較聰明,所以成功了。但是我來創投之後,我看到很多非常優秀聰明的創業家為了創業所做的犧牲。在矽谷的創業機會成本非常高。再爛的想法都有非常多全世界的菁英在競爭。今天他們可以選擇去大公司像是谷歌過很優渥舒適的生活,但是他犧牲這一切,甘願冒這個風險,走這條孤獨的路。可能所有人都不希望它成功,問他為什麼不回家陪小孩,為什麼不去谷歌?我對這種創業者打從心裡敬佩。他們願意賭上自己的人生。對於創業這件事,我現在非常謙卑。

我:請分析各個創業資金來源選項的優劣。

簡志宇:現在台灣有個迷思就是一定要拿到創投資金才叫做成功,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咖啡館也是創業。你的一對一諮詢服務也是創業。以前的半導體產業也沒有創投資金,也是成功了。不要把創投資金當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創投資金唯一適合的產業就是前期成本高昂但是絕對必須,像是臉書或ebay。一定要工程師寫好軟體,有network effect才能賺錢。創投資金應該是你最後一個選項。

我認為最好的選項是公司本身的營收。再來是貸款,像是用應收帳款抵押貸款或是用硬體設備貸款。現在利息低,最多10%,都比稀釋股權好。當然每間公司都不一樣,所以負債比要把握好一個度。另外一個非常不錯的選項是政府舉辦的創業資金競賽或送你出國訓練。創業者不需要稀釋股權,也有機會拿到資金。但是要特別注意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被比賽規則限制影響了你的初心和你的大方向。創業者應該要走在最前端,不要因為比賽叫你改變,你就盲從,而是應該多方評估參考。你想要達到什麼?什麼東西對你是最重要的?

我:在你的經驗裡,創業家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如何克服?

簡志宇:每個創業家的挑戰和優缺點都不一樣。在我念過MBA,然後在創投界看到這麼多創辦人的掙扎,我認為認識自己很重要。為什麼你要創業?未來十年後你想要做什麼?倒推回來,五年後想要做什麼?現在應該做什麼?這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人生沒有方向感和一個信念的話,就像大海航行沒有指南針一樣,你只是純靠運氣。只有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擁有一個信念和生活的意義(Purpose of Life),在你低潮的時候,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強大的支持。在未來一片茫然的時候,給你一個目標,指引你前行。

我:如何network? 特別是科技界的女生?

簡志宇:我可以以少數族群的角度回答。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台灣是多數族群,是主流,完全沒想到少數族群的觀點。當我到美國之後,我變成了少數族群,變成是我必須選擇去融入主流或是不融入。說現實一點,你講的笑話,別人聽不懂,你連娛樂的價值都沒有。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才知道你自己需要多少network。一個人不同時期的人際關係網路是不同的。也許你現在需要發展程式技巧,你就會去Reddit 或是 Github。也許你現在需要發展的人際關係網路會在meet up出現,那你就會去那些活動。不必要為了network 而 network,這是沒有意義的。適時的休息也是可以的。在吸收了很多資訊之後,大腦是需要時間吸收消化的。

我:有什麼書或資源推薦給創業者?

簡志宇:人容易陷入confirmation bias,你會一直去看你想要相信的東西。像是你相信特斯拉股票會漲,你看新聞就會一直看到特斯拉好的新聞,而可能略過了不好的新聞。要避免這個陷阱,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自己有confirmation bias。再來是可以多接觸跟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 你不一定要同意他們,但是多方接觸不同意見,可以幫助你思考,找到自己的盲點。對於了解一些創投的基本名詞等,可以參考Venture Deals。但是沒有一本書是葵花寶典,你唸完之後,就可以保證成功。書只是一個工具。重點還是你對市場的了解,你對這個問題的熱情,剩下的書和知識都是輔助工具。當你確定人生的熱情的時候,你所想要的知識和資源會被你吸引。像是你很想創業,你就會看很多創業的資訊,會不停的搜索這個領域,或早或晚你會碰到對的事物。

我:有什麼該做和不該做的建議給創辦人?

簡志宇:第一個該做的是認識自己。為什麼要創業?第二個是你要創造自己的被利用價值。創投資金自然會追著你跑。network也是一樣。也許他可以在你身上得到成就感,也許他可以傳續他的legacy等等。你要創造自己的價值。

第一個不該做的是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現在很多人創業都是一頭熱。像很多人開咖啡店。可是你真的想過為什麼要開咖啡店嗎?你的人生會因此被fulfill嗎?還是被假象所蒙蔽了。你真的了解咖啡店的經濟學嗎?要賣多少咖啡可以回本?地點要開在哪?現在大家說年輕人應該創業,不該去大公司。其實我認為大部分的人應該要進大公司,像矽谷就有很多大公司的選項。不要因為大家都要創業,我就要創業。也許你運氣好會成功。但是遇到低潮時,沒有支撐系統幫你度過難關,因為你只是因為潮而去做。

第二個不該做的是不要輕易的被他人的意見而左右搖擺。別人的意見只是參考,你要消化吸收之後,擷取適合自己的採用。第三個不該做的是不要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的成功。

我:有什麼建議給想要跟創投集資的創業家?

簡志宇:要講自己的故事,要真誠(authentic)。創投聽了太多的故事了。如果你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他們都聽得出來。這麼多人經歷過人生掙扎,妻離子散也要創業。聽到之後不一定會投他,但是我們會知道他是賭上自己的人生。

我:對科技業和創業界的性別鴻溝,你有什麼想法?

簡志宇:現在至少我們有意識到性別鴻溝,以前是完全沒有這個意識(awareness)的。要感謝#metoo 運動,從其他產業帶動到創業界,讓大家更注意到power dynamics或是。一夕之間要變好是不可能的,像是最近就有矯枉過正的狀況。有些創投會直接拒絕不同性別的人的會議邀請。這種現象應該是短期的。長期下來應該會恢復正常,往好的方向走。最重要的是每個subpopulation的努力。我們都需要一個role model (楷模)。每個人都在自己崗位上做到最好,讓你成為下一個人的role model。你不一定是做的最好的。你也許是走得最遠,了解得最深入,然後分享你的經驗,特別是錯誤和失敗。讓下一個人可以走你走過的路,不用再重蹈覆徹。一步一步我們就可以往理想境界邁進。

我:有什麼建議給想加入創投的人呢?

簡志宇:為什麼你想要加入創投呢?也許加入創投很夯,聽起來很酷,但是它真的適合你嗎?創投的週期很長,要五到十年才能夠知道你投資的公司成不成功,你做得好不好。你可以等這麼長的週期嗎?你有辦法忍耐嗎?人生有幾個五年,幾個十年可以賭?可能做兩個創投週期就要退休了。如果這兩個週期,你都沒有找到下一個亞馬遜或谷歌,那你怎麼辦?這是你想要的職涯發展嗎?創投有很多失敗的,只是沒有被報導而已。他們還是有領薪水,但可能薪水不會比頂尖科技大公司好。只是說他們如果投資的公司被收購或上市,可以有額外的大筆收入。雖然創投聽起來光鮮亮麗,但是職涯發展不確定性是非常高的,也沒有所謂的規劃路線可以遵循。如果沒有#metoo 運動,大家就不會意識到這是個被白人男性主導的環境。如果你不是insider,你就不會有好的交易。別人為什麼要分利潤給你?你可以提供甚麼價值?除此之外,創投界跳槽機會也比較少,不像工程師多。有些人離開是因為做了很多案件沒有分到錢,就選擇離開。有時候找不到跳槽機會,就只能自己出來創立創投。你如果接受這些的話,再來考慮進入創投界。

我:有什麼建議給我們廣大的讀者?

簡志宇:年輕的時候,不管你是玩社團或是玩音樂,累積到現在,你應該有足夠的資訊認識自己,跟自己對話。你喜歡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是你被逼著做的?是時候整理一下這些資訊。經由整理資訊的練習,不管是跳槽或人生其他的決定,你會比較有系統地找到答案。想清楚之後,你可以再問朋友作為參考。而不是先問朋友,那就本末倒置。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掙扎,別人不知道你想做的事情。你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你對自己未來五年到十年的展望是什麼?

簡志宇:十年後,我可能不會繼續在創投界。我覺得學得差不多,無法帶給我跟剛開始加入同樣的樂趣。我想要做一些我不了解,我想做但是目前分身乏術的東西。五年的話,更多我之前投的公司應該會陸續開花結果,被買或是上市。當我越來越多經驗,我就可以分析規律,分享給創業家,可以激勵他們。

————————————

****更多我的精彩文章可以到我的臉書專頁

作者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天下雜誌國際換日線專欄作家Medium Women in Tech Top Writer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李婷婷專訪-區塊鏈公司共同創辦人兼科技執行長

作者鼓勵金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給我一點鼓勵吧~

$5.00

李婷婷專訪-區塊鏈公司共同創辦人兼科技執行長

我在網路上因緣際會的認識了李婷婷。李婷婷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時候,就跟同校學長胡耀傑一起創辦了區塊鏈公司圖靈鏈 Turing Chain,並擔任技術長。除此之外,他還是在IG上擁有一萬多追蹤者的外拍模特,和在Medium專欄上擁有全球近三千訂閱數的作家,可以說是集美貌與智慧為一身。很榮幸可以訪問他,分享他的女性創辦人之旅。

我:可以分享開始創業的心路歷程嗎?

李婷婷:一開始有一個俄羅斯和澳門的博弈公司透過學校管道找上我們。他們想要用比特幣和以太幣來募資並且建立自己的數位貨幣。當時我正在微軟進行人工智慧的項目。後來因為對人工智慧沒有興趣,毅然決然地辭掉微軟,加入了我熱愛的區塊鏈創業的行列。

我:那一開始的時候,你們如何接案子並替公司打廣告?

李婷婷:公司進行了兩個月後,透過臺北科技大學教授的引薦,有一個電影企劃案找上我們合作,從而打響了我們公司的知名度。這個電影是即將在九月上映的華語圈首部區塊鏈電影,聖人大盜。裡面有知名演員賴雅妍,曾之喬和曾志偉等等。我們公司除了幫助演員做區塊鏈的專業訓練之外,還替他們搭建了一套系統,讓他們可以發行自己的加密貨幣。不僅電影票可以用貨幣兌換,電影的收益也會回饋到貨幣持有者身上,形成一個電影的區塊鏈生態圈。在接到這個案子後,建立了業界的信譽,其他合作廠商紛紛上門。

我:那可以分享一下公司創辦時的資金管理的策略嗎?很多人想創業,但是對於沒有固定收入很沒有安全感,有什麼建議可以給他們嗎?

李婷婷:我們公司很幸運的一開始就有接到案子,所以在兩個月就達成資金正週轉。因為我們都是接到案子才做,不需要前置資金成本,現金壓力也較小。我會建議創辦人一開始簡化所有的東西,例如公司一開始若金流相對簡單,就可以自己記帳,真的有需求時,再找專業人士協助。如此便可以簡化程序和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我們也善用研究成果爭取業界的資金挹注,例如最近一項關於多重加密簽章的研究專案,用來大幅提升加密貨幣持有的安全性,獲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的幣安投資。

我:身為女性創辦人,你在networking尚有什麼建議給其他女生嗎?

李婷婷:因為科技界女生很少,當我主動出擊的去聯繫不認識的人時,不論男女,他們通常都會回覆,很容易便可以拿到第一次會談的機會。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還想跟其他女生說,有時候你會發現在商業會議時,男生會盯著男生創辦人說話,而比較少注視你。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重視你,或是他們不尊重你。有時候只是潛意識的會看著同性的人。像我跟女性創辦人會面時,他們注視我的時間也多一些,所以不要給自己畫地自限的心理壓力。

我:可以分享一下你外拍模特的經歷嗎?

李婷婷:我自己有在經營外拍的IG,有上萬的追隨者,其中很大部分是台灣大學資訊圈。他們先看了我在Medium發表的區塊鏈教學文章,然後追蹤我的IG。我也善用IG和FB經營個人形象,間接推廣我的區塊鏈產品以及公司,藉由社群媒體的流量來達到廣告的效果。像我現在在Hahow平台上的線上區塊鏈課程「不可錯過的時代趨勢:從自學區塊鏈到專家!」已突破2000%的募資門檻。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外拍模特作品

我:創業過程遇過什麼挑戰?如何克服?

李婷婷:IG裡有時候會有酸民酸我說怎麼可能又是外拍模特,然後又是科技公司創辦人。初期會影響我的心情,但我後來學會忽略流言蜚語,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畢竟他們不過是躲在鍵盤後面的鍵盤俠,我應該把精力放在真正創造價值的事物上。

我:如果給女性創辦人一些Dos 和 Don’t的建議會是什麼?

李婷婷:第一個Do我覺得是要主動交流。雖然科技圈大多是男生,但不要劃地自限,只跟女生講話,若自信的踏出第一步,只要有實力大家都很樂意跟你交流和互相合作。第二個Do是要勇於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優勢,自然會吸引有同樣理念的合作夥伴。第三是女生可以藉由寫文章來展現自己。也許在演講或是見面時,我們受限於性別刻板印象或是身高與體型上的差距,沒有男生的優勢大。但在文字的世界裡,沒有這個問題,例如我正是因為在Medium 寫了區塊鏈教學系列文章,才被台北科技大學葛如鈞教授發掘並邀請擔任區塊鏈微學分課程講師。後來又因一篇「如何自學寫程式?— 心法是成功關鍵」的文章,至今累積400次以上的轉發,更被陽明大學、成功大學、銘傳大學等院校邀請演講。真的十分推薦女生可以多多利用文字發表自己的想法!Don’t方面,我會建議女生不要害怕去要求和爭取。有時候女生看到還可以或不是很滿意的,較傾向勉強妥協,人家也容易因此認為你好欺負而對你態度不一。所以當遇到這種狀況時,女生應該要隨時警惕自己,在開口答應前,應為自己的權益爭取到最大值。

我:有什麼建議給跟你們一樣的學生創辦人嗎?

李婷婷:我認為學生若初期缺乏商業上的人脈,而較難建立業界的信譽,可以透過多寫論文來強化自己的核心技術。像我們發表了三篇論文在ACM, IEEE等著名期刊裡,一來可以打響知名度,二來也可以證明我們的理論有國際論壇背書的水準。因此這是個非常好的途徑。

我:你和胡耀傑身為美國柏克萊大學區塊鏈研究院的亞洲首二位訪問學者。請問國內和國外的創業氣氛有什麼不一樣?

李婷婷:在美國可以很輕鬆自如地跟各個行業的創辦人來個咖啡會談,可以激盪出很多不一樣的火花,不同領域也不會排斥互相了解與合作,例如我們公司在柏克萊校友的推薦下,成功談下全球最大化學工業公司 BASF 的內部區塊鏈員工訓練,以及受邀到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演講。但是在台灣,風氣不是這麼流行,大家相對保守,要接觸到自己圈子外的人需要格外努力。

我:那你對公司未來的展望為何?

李婷婷:目前我們公司創辦剛滿一年,初期是間區塊鏈技術顧問公司,現正轉型為區塊鏈產品公司。近期推出 0x1 Certificate 區塊鏈成就履歷,透過區塊鏈的公開透明和可驗證性讓使用者得以真實展現他們的工作經歷,避免被其他說得天花亂墜的人奪走寶貴的機會與資源,放任社會被錯誤的那群人掌權。這也是我們觀察到台灣與國外學生的主要不同點之一,台灣人常常因過度謙虛,而錯失許多難能可貴的機會,0x1 Certificate的理念就是希望改善這個現象。已整合上區塊鏈的課程證書包含台大、北科大、銘傳大學等,也正積極與美國柏克萊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與多所台灣大學院校洽談。而與0x1 Certificate 同步推出的區塊鏈考試系統,除台灣與美國外,也廣受墨西哥、埃及、愛爾蘭等國家學生的喜愛。Turing Chain的執行長胡耀傑,也順利在柏克萊大學取得碩士資格,將繼續在矽谷拓展公司業務以及籌資計畫。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專注在教學方面,普及大眾對區塊鏈的知識,讓這個新興科技能被市場接受並發揮他的最大價值。

我:那你個人未來的展望是什麼?

李婷婷: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深具影響力的科技創辦人,我就是自己的品牌,名字與事蹟也紀錄於維基百科上。

我:最後還有什麼想跟大家說的嗎?

李婷婷:我想跟所有對自己不夠有自信的女生說,當你覺得自信心低落時,可以看看自己已經完成了什麼,和自己身邊願意相信妳、和妳一起合作的夥伴。有時候你完成的已經比身邊的人多很多,身邊的朋友也都是如此認為才會繼續與妳合作。若是仍不夠相信自己,至少相信信任你的人的眼光吧!我們也要學會去看到自己身上的亮點,就像我在我的Medium專欄裡分享的心法一樣,相信自己,夢想就會成真!

****更多我的精彩文章可以到我的臉書專頁

作者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天下雜誌國際換日線專欄作家Medium Women in Tech Top Writer

作者鼓勵金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給我一些鼓勵歐~

$5.00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