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思維 The Start Up of You 讀書心得

10/14/2022 待續

自創思維是知名網站Linkedin創辦人 Reid Hoffman 的著作。他認為每個人的職涯都應該要像經營新創公司的企業家精神一樣的去經營,因為就像新創公司一樣,個人職涯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但是發展是無窮無盡的。你應該要擁抱新創公司永遠不停止追求的企業家精神,來規劃你的職涯。你的職涯應該是永遠的beta版,因為你一直會有進步的空間。就像谷歌知名的gmail服務一直到營運五年後,才移除掉beta版本的標記,而當時已經有上百萬的使用者!

10/16/22 待續

作者認為職涯應該要注重三件事情。第一是asset (你擁有的資產和能力)。第二是熱情 passion,你想做什麼。第三是市場現實 Market Reality,市場願意為什麼買單。你可以擁有超群的能力和強大的熱情,但是沒有人願意為此付錢,那也是白搭。作者還特別強調市面上很多人宣稱跟隨你的熱情走是錯誤的策略,萬一沒人買單,那只能孤芳自賞。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認爲你要想好十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回推規劃。作者認為這樣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世界時勢千變萬化,一成不變的遵循一套計畫無法成功。

10/18/22 待續

作者所謂的職場asset,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就像是你的資金。軟實力包括你的技術、領導力、創意等等。作者認為軟實力遠遠比硬實力重要,因為硬實力是有極限的,然而軟實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是沒有極限的,而且遠遠被低估的。你應該要投資你的軟實力。有些人的軟實力可以達到頂尖1%,像是網球界的Serena Williams,那你就可以靠這個單獨的技能賺錢。然而大部分的人並無法達到頂尖1%,這時候你就需要擁有綜合能力來提升你的核心競爭力。比方說你是個創投,同時又有很強的寫作能力,同時擁有這兩個能力的人就大大的減少了,你的核心競爭力就上升了。你就能分享創投經驗給大家。

目前讀到現在還滿喜歡的。作者不像是虛無飄渺的追求你的夢想的心靈雞湯型,而是提供可實際操作的建議,讓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10/25/22 待續

很多人疑惑到底該先賺錢還是先學習呢?作者認為最好的工作是兩者皆有,不然就是至少要有一個。兩個都沒有的話,那你就該換工作了。如果要在其中擇一,作者認為學習潛力應該是優先於賺錢。很多人選擇工作時只比較薪資,卻忽略了學習潛力,也就是著重在增加你的硬資產,而忽略了你的軟實力,但是事實上軟實力重要的多。當然每個人都要養家活口,有經濟需求,不過可以的話,先專注在學習的潛力和機會上。

那該注重深度還是廣度呢?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應該要注重深度,你至少要有一個領域有足夠的深度,然後建立在那之後,你可以再去拓展你的廣度和其他領域的深度,把不同領域結合起來。一來專精某項領域比較好找工作,二來如果你沒有專精領域,也很難建立人脈,因為你無法提供別人價值。當然像是執行長是注重廣度,不過是屬於少數。

11/28/22 待續

另外一個大家很好奇的點是倒底該花時間投資在新的技能,還是精進已有的技術呢?人的技術分初階、中階、專家、世界頂級。如果想從一無所知到初階,只需要花費一些精力,就可以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你的工作可以有所幫助。但是如果是從初階到中階,或是中階到專家級別,就必須付出較大的努力,而投資報酬率並不那麼高。人們並不會因為你是中階或是專家級別,給你非常高額的回報。就像是如果你是軟體工程師,會初階的會計,可能對你工作有所幫助。但是成為中階的會計對軟體工程師的幫助並不大,反而要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但是如果你擁有世界頂級的技術,那你可以得到非常優渥的收入。所以投資在初階和世界頂級的技術的投資報酬率是最高的。

那該不該投資在未來會有價值的技術呢?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是早期進podcast市場的人都享有流量紅利,所以投資在未來會有價值的技術是非常值得的。

12/7/22 待續

人們經常詢問最新的改變是什麼?他們應該問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像是亞馬遜就是抓準了不管過多久,顧客永遠希望貨物送達的更快,價格更便宜,這是永遠不會變的。所以他抓住了這個機會,提供了顧客需要的服務。

另外一個人們的盲點是選擇公司,但是其實他們應該選擇行業。什麼行業是最有發展性,最熱門的,進去就對了。像是Linkedin創辦人就是看準軟體業,加入蘋果,進而更加了解這個行業,建立了人脈,然後創建了Linkedin。與此同時,他在眾多社交軟體中找到了自己的niche(專精的市場),不跟臉書或是snap搶,而是專攻職場社交軟體這塊,成為職場社交軟體的龍頭。

12/10/22 待續

第一大章節是在講如何增加你的competitive advantage 競爭優勢。第二大章節是在說你要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學習改變和適應。

你必須要有計畫A,計畫B 和計畫Z。計畫A就是你預計的康莊大道,走不通的話,就執行計畫B。要是再不行的話,那至少有個保底方案計畫Z。像作者創辦linkedin時的計畫Z就是搬回爸媽家住,至少不會流離失所。

除此之外,你必須要不停的順應潮流和市場現實pivot。像是slack一開始是個合作式的遊戲公司,後來沒什麼人玩,快要倒閉了。他們就想說什麼東西還可以拆開來賣,就想到了遊戲之前,他們開發來互相討論合作的通訊軟體,結果一砲而紅。我們公司也是使用 slack。

第三大章節講的是如何建立人脈和粉絲。職場中有三種人際關係,第一個是 allies ,你的職場同盟夥伴,會支持你的。第二種是點頭之交 friendlies ,第三種是社群網站的粉絲。

職場同盟夥伴會給你職場建議,在職場上支持你。這些點頭之交重要之處在於他們認識的人可以拓展出去無限大。一般來說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要有所連結,是要透過六層人際關係。作者認為三層人際關係裡面是對你有利的,剩下的太疏遠了。你的點頭之交可以介紹他的人脈給你,然後那個人在介紹他的人脈給你,這樣不停的擴大你的人脈。在請別人介紹的時候,最好先做功課,提出具體的為什麼想認識他,以及你能更提供什麼給被介紹的人。像是你要是想見比爾蓋茲,他衣食無缺,但是你要是能提供大學生最新流行報告,這樣的資訊就會是他有興趣的。

至於粉絲是現在社群媒體下的產物。儘管你是個小人物,也能夠藉由社群軟體累積粉絲,增加你的職場資本。大家都是從零開始累積粉絲。你要真誠有趣,持續的產出,並且不要在網路上誇大你線下的成就。你線上和線下應該互相相得益彰。這讓我想到我當初設立這個粉專的時候,也是從零開始,然後強迫神隊友按讚追蹤,於是就有了第一個(被強迫)的粉絲。🤣

12/18/22 完結

第四章節是在講如何有策略的培養好運氣Serendipity。好運氣也是需要培養的,你需要保持好奇,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去尋找機會,或是去機會可以能會尋找到你的地方。擴大你的人脈,不管是參加組織或是校友會等等,盡可能地多接觸不同的人。除此之外,你還需要be resourceful,就是在缺乏資源的時候,運用手上所有的一切替自己創造資源。Airbnb創立初期曾經一度資金十分缺乏,創辦人已經用掉四張信用卡借貸到能借到的所有錢,還花光了手上所有存款,眼看公司現金快要支撐不下去了。此時歐巴馬剛剛當選總統,於是他們賣了歐巴馬麥片。他們在公司摺紙盒,包裝麥片,然後在網路上一盒賣四十美金。所有麥片賣光為他們籌得了兩萬美金,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找到獲利的方法,成為現在的國際大型科技公司。就是這樣的堅持、resourceful幫助他們從瀕臨破產,度過難關成為一個充滿影響力的知名公司。

第五個章節作者強調必須要做有意識的風險控管,不然風險就會找上你。這並不是一昧地叫你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事物,而是你必須很聰明地去評估和控管風險,你要掌握別人沒有的知識,或是比別人看得更洞徹,才能在大家看起來很危險的情況中,做出有策略有智慧的風險控管決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中一個考量因素是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你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的話,不妨放手一博。如果不行的話,就不要冒這個不該冒的險。特別是當沒有回頭路的時候,你應該謹慎地思考。除此之外你的年紀和人生階段也應該納入考量,要是上有老下有小,就不適宜做出過於冒險的決定,但是要是很年輕,還有很多時間可以重新站起來,可以考慮試試看。

最後一個章節作者強調你認識的人脈就是你所知道的事情的界線。你應該善用人脈得到情報,帶領自己度過職場上的挑戰。專家有分幾種,像是業界專家他們很了解業界動脈,但是未必非常兩姐你。此外還有通識專家,就是未必對業界非常了解,但是對於大局勢和通局有所了解的人。再來是對於你個人本身非常了解的人,像是你的家人或是朋友,他們能夠根據你的個人狀況和個性,提供給你建議。所以你可以詢問這三類人,得到更全方面的意見。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原因是因為他比較腳踏實地,有很多具體可執行的方法,和一般人也可以操作的策略,而不是天馬行空,只有天才才做得到的方法。特別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去做有效的風險控管和策略決定,畢竟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適合別人的也未必適合你。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到你,也歡迎追蹤我的臉書專頁「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