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謝謝Lucy願意分享在國外工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現在是30歲在台就業的女性工程師,正準備前往美國求學並就業,希望未來職涯能有更好的發展。 追了Lucy的粉專後,對於國外工程師界了解的更多,同時也啟發我更多隱憂。 年正30的我還沒有對象,若出了國也只能靠自己,總覺得Lucy的歷史就是我的未來,現在Lucy在灣區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我未來會遇到的心境與困境,想請問Lucy,如果能重來,是否還會選擇相同道路出國追夢呢~?
我: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出國。當初出國唸書其實並沒有特別追夢的偉大夢想,純粹是不想考大學聯考。(但是其實準備美國大學考試托福和SAT也是很累,沒有輕鬆到哪去。)我還是會選擇出國的原因是因為我分享的很多女性職場心境與困境其實並不是只在美國會發生,而是你不管在美國,歐洲或是亞洲,或是各個年齡層都可能會遇到的。
像是我曾經分享過的因為身為亞洲女生,同事常常覺得我很溫柔,而不是很專業。我除了累積實力外,靠三招來扭轉這個形象,包括善用肢體語言來展現自信和勇於面對衝突等。或是科技業的性別鴻溝。在我工作近十年的經驗裡,前幾年在女生廁所是遇不到同事的。一直到這幾年,我才終於有兩、三次在公司女廁所排隊的經驗。我很興奮地向我的女同事分享,她們都嘖嘖稱奇。我也年年參加程式女孩夏令營幫助想要進入科技業的高中女生。這些都不是美國獨有的問題,而是你不管身在任何國家都可能遇到的職場問題。

我之前接受30+職行力podcast 小貝的 專訪也聊到很多女性在職場上受到的歧視問題以及該如何應對,包括女性經常被問到生育規劃的問題,而男性完全沒有這個困擾。會問出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懷疑女性在職場是否能百分之百的全力以赴。有好的工作機會也可能不會交給女性,造成女性職場歷練不夠,下次又拿不到好的項目的惡性循環。或是都叫女生做雜事,像是舉辦部門聚餐等。抑或是說女生過於有侵略性(aggressive),而我們從來不會聽到有人批評男性過於有侵略性。為什麼女性在職場上的積極就被視為過於有侵略性呢?這些問題身在德國的小貝也都非常的感同身受。所以這並不是只局限於在美國的問題。
基於以上的原因,我還是會選擇出國,因為國外的工作發展機會更好,薪資待遇更佳。可以參考我的文章:高薪早已是基本,福利還要夠貼心:矽谷科技公司,靠什麼留住全球菁英的心? 還有 「矽谷 SWAG」:疫情之中,美國科技業如何花式寵員工?
你說年過三十還沒有對象也是考量之一。首先矽谷男生多到爆炸,都是各國的菁英齊聚於此,所以這點我覺得你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另外三十歲又怎樣呢?我們給自己太多的心理枷鎖。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年過 30 的我,寫給從前的自己:無需執著「 30 歲前該如何」,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自由。
每個人的生涯和職涯規劃都有不同的考量。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你一點幫助,也祝一切順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