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血流成河的科技業裁員潮懶人包

自從三月疫情爆發,就不停的被各個公司的裁員新聞狂轟猛炸,包括Uber兩週內裁員六千多人Airbnb 五月裁員四分之一,共一千九百人等等,不勝枚舉。根據知名網站layoffs.fyi的數據,從三月十一號開始到六月底,約莫三個多月的時間,根據公開資料,總共有513家公司裁員,總共裁了六萬八千六百多人。科技業這次可以說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令人不忍直視。我平常會在我的臉書專頁分享這類的科技新聞,但是新聞多到有時候我都忘記自己到底有沒有分享過。這次就在這裡一次整理成一個懶人包給大家,來看看這次到底業界裁員慘況有多慘不忍睹。

裁員人數排行榜按照公司業務類別分類的話,第一名重災區是交通類,總共裁了一萬一千多人,其中Uber一家公司就貢獻了六千多人。疫情肆虐下,大家都不敢出門,各種交通消費大幅下滑,這樣的結果似乎也是可以預期的。第二名是財經類,總共裁了八千四百多人。其中巴西的信用卡交易公司Stone就裁了兩成員工,總共一千三百人。印度借貸公司PaisBazaar六月裁員五成,總共一千五百人。大家不出門,自然所有的消費都下降了。消費下降,信用卡公司就收不到交易費。也沒有人想要在如此不確定的時刻借貸,借貸公司也賺不到錢。還有一些依靠小商家的財經公司,因為小商家的大量倒閉歇業,也面臨重大損失。財經公司可以說是傷亡慘重。第三名是旅遊業以八千一百多人緊追在財經類公司後面。其中Airbnb貢獻了一千九百人。新加坡知名旅遊網站Agoda也裁員四分之一,總共一千五百人。另外一家總部位於波士頓的知名旅遊網站TripAdvisor同樣也裁員四分之一,共九百人。這段時間旅遊需求大幅下降。各地疫情慘重,待在家裡最安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染疫的風險。旅遊業的重傷可想而知。其他災情慘重的包括零售業,餐廳類等等。

再來我們把焦點轉移到哪的地區的裁員最嚴重。第一名是矽谷舊金山灣區,總共兩萬四千九百多人。第二名是非美國的國際公司總和,共兩萬兩千多人。第三名是紐約四千六百多人。這也反映出矽谷的就業市場本身就比較龐大,所以才有這麼多員工可以裁。這次裁員潮總共六萬多人被裁,矽谷就佔了約三分之一。其他國家佔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才是美國各地加起來佔了另外的三分之一。

那裁員最多人的公司是哪些呢?

第一名是交通類的Uber,兩週內裁了六千七百人。第二名是總部位於芝加哥的零售業公司Groupon,裁了百分之四十四,共兩千八百人。第三名是旅遊業的Airbnb,裁了一千九百人。前十名還包含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印度借貸公司PaisaBazaar,新加坡旅遊公司Agoda等等。前十名裁員人數都是千位起跳,最少的是一千三百人。

那資遣費的情況如何呢?居然有七家公司是沒有給任何資遣費的。有兩家公司只給少於兩個禮拜的資遣費。要是手上現金流不夠的家庭,在沒有資遣費,失業救濟金又還沒發下來的時候,該如何生存?可慶幸的是有二十三家公司給超過八個禮拜的資遣費,讓被裁的員工至少短期內可以不用擔心立刻斷炊,可以專注於找工作上。

至於保險的部分,有七家公司在裁員後是完全沒有提供任何保險。員工自生自滅。要是不幸感染武漢肺炎,所有的醫療費用必須自掏腰包,而美國的醫療費用是眾所皆知的貴。所幸有十九家公司提供超過四個月以上的保險,讓員工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不用擔心意外的醫療支出。

網站也很貼心地列出了資遣費佛心公司榜,給大家參考。榜上總共有十三家公司,包括了Airbnb,Uber,知名報稅和會計軟體公司Intuit等等。在榜上的公司資遣費最少十個禮拜起跳。離職後的保險至少延長四個月起跳。這些公司可以說是在疫情下不得不裁員,但是善待這些被裁的員工。在這種危機時刻,更能看出公司對待員工的態度。想必大家也都會看在眼裡,以後在選擇公司時,也都會列入考量。

看到這裡,你是否已經寒毛直豎,覺得怵目驚心?雖說裁員在矽谷是家常便飯,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矽谷的「適者生存」叢林法則:還在天真相信金飯碗?裁員才是家常便飯但是像這樣如此巨大規模的裁員,也可以說是十分罕見。大家可以參考我的上述文章,裡面列有三點生存法則。也可以參考我的Youtube影片:你是裁員高風險群嗎?科技公司裁員順序為何? 。最後不管是健康上,或是職場上,祝大家平安度過這波疫情。

Contents

更多資訊

更多英文文章可以參考我的Medium 專欄

更多影片可以參考我的Youtube Channel

我的臉書專頁

我的天下雜誌換日線專欄

我的商業周刊文章

Telegram: https://t.me/tg_femalepowersv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Powered by WordPress.com.

Up ↑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