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聖荷西 ,San Jose,有一個暱稱叫做 Man Jose。這個綽號不是沒有原因的。中午在山景城市中心逛一圈下來,路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男生,佩掛著公司識別證,穿著Polo衫和牛仔褲的矽谷工程師標配。有時候我會略略的感到不自在,想說全世界的女生都去哪了?我好像誤闖了男人國。同樣的情況在科技公司也是一樣的翻版。在我工作近十年的經驗裡,前幾年我在女生廁所是遇不到同事的。一直到這幾年,我終於有兩三次在公司女廁所排隊的經驗。我很興奮的跟我的女同事分享,他們都嘖嘖稱奇。正當我為公司多元化應徵高興的時候,一眨眼那已經是大約半年前的事了。
這個業界現象一直到2014許多科技龍頭相繼推出員工多元化報告才慢慢的浮出水面,被大家看見。根據谷歌的員工多元化報告,女性科技員工在2014年只佔了16.6%,到2018年增加到了21.4%。與此同時,他們已經砸了超過一億美金在多元化發展上,才提升了4.8%。蘋果女性科技員工從2014到2018 提升了4%,也不過來到23%。這還是在業界中大力推廣多元化並公布員工多元化報告的科技龍頭。很多小公司的女性科技員工數是零。
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性別鴻溝呢?CNN的報導顯示女生在十一歲的時候跟男生對理科的興趣是一樣的,但是到了十五歲的時候,女生的興趣急劇下滑。其中一種推測是女生在高中的時候接觸到的性別角色讓他們覺得理科是男生的天下。抑或是女生在理科並沒有什麼榜樣標竿可以讓他們學習效仿。自然而然,女生就覺的理科跟他們無關。我從國中開始男女分班,就是念女生班,成績名列前茅。到了北一女純女校,也是許多女生選擇理工科。我的父母也從來不會跟我說,女生應該要唸哪一科。所以在我的心裡,從來就沒有理科是男生的天下這種觀念。在我心裡,女生想要做什麼都是可以的,沒有所謂的性別角色。一直到了美國上大學選擇了理工科,才發現原來女生在理工科少得可憐!一班四五十人裡面,算女生人數,五根手指頭都用不完。一瞬間很想退課,並不是因為我無法勝任課程。而是因為我感覺我不屬於那裡。身為女生已是少數,亞洲女生更是少數中的少數。我感到很孤獨,上課都坐在角落。但是那時剛來美國初來乍到英文不流利,選文科更是太吃虧,只好硬著頭皮念完。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女生會在高中時候放棄理科,因為那種強烈的不歸屬感十分難受,完全違反人類群體動物尋找歸屬感的本能。
那麼到底如何解決矽谷這個巨大的性別鴻溝呢?目前業界多管齊下。除了加強對員工多元化的宣導,避免女生在面試的時候因為unconscious bias (潛意識偏見)被刷掉之外,也有很多社團成立推導女生在科技界立足。其中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是Girls Who Code (程式女孩)。這個社團跟業界合作舉辦了很多女生程式夏令營,讓女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並且接觸程式代碼。
我們公司有參加這個活動。二十名高中女生被錄取,在公司進行為期七個禮拜的程式夏令營活動。 完全免費 。並且期中提供電腦讓學生使用 ,有一位老師,兩個助教。 課程涵蓋了機械, 虛擬實境, 增強現實, 程式語言Python, 網頁製作, 戶外活動和數個演講活動。 課程結束之後 ,我輔導的高中女生茱蒂寫了一個python 程式,並且使用HTML, CSS 和javascript寫了一個製作精美的網頁。
至於我這個輔導員的任務,就是每個星期一跟他吃飯,提供他一些我工作上的經驗之類的 ,讓他問問題, 還有帶他跟著我觀摩上班一次。 茱蒂家裏是做餐館的。她從小幫忙,個性特別的成熟,也展現在他跟組員的互動中 ,可以看到他天生的領導能力。第一次吃飯的時候,他就問我我的薪水多少。我告訴他我第一份和第二份薪水,並且告訴他可以去哪些網頁查看。其實我滿高興他問的,在進入職場之前,先知道這個行業的待遇怎麼樣 ,是很重要的。而且他不問我,要問誰?他的生活圈裡並沒有工程師。
後來我參加了畢業典禮,真的可以看到他們的蛻變。這些女生都沒有程式背景,大部分上完課之後,都很快樂。茱蒂說他以後要讀商學院和資工系雙主修,而在此之前,他完全沒有考慮資工系。
矽谷的性別鴻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勢必要經過數年的推廣才有辦法消弭大家心中既定的性別印象。在未來科技化的時代,人工智能將取代許多的工作機會像是咖啡機器人,無人商店,自動化平板點餐等等,不勝枚數,都已經是現在進行式,而不是未來式。如果女生不能在科技領域發光發亮,將會在未來科技化的時代處於極大的劣勢。我真心的希望女生可以踴躍加入科技領域,趕搭上時代的潮流,一起創造未來,改變未來。
Leave a Reply